江蘇:走出一條卓有成效的濕地保護之路
江蘇,濱長江、臨黃海,淮河穿境而過,太湖、洪澤湖分布南北……一個繁體“蘇”字,寫盡江蘇水草豐美、稻香魚肥的自然之美。豐富的水資源涵養了江蘇眾多的濕地,作為“濕地大省”的江蘇近年來也走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濕地保護之路。
濕地之省水潤江蘇
江蘇,濕地總量居全國第六位,濕地率居全國首位。
江蘇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下游,太湖、洪澤湖名列全國五大淡水湖第三、四位,并與石臼湖、高郵湖、鹽城沿海濕地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國家重要濕地。東部黃海近海與海岸濕地為亞洲最大規模同類濕地,其鹽城沿海珍禽、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為聯合國《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
調查表明,江蘇濕地共5類16型,面積達282.19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194.60萬公頃,包括近海與海岸濕地99.22萬公頃、湖泊濕地53.65萬公頃、河流濕地38.93萬公頃、沼澤濕地2.80萬公頃;人工濕地87.59萬公頃,包括庫塘4.45萬公頃、運河與輸水河24.43萬公頃、水產養殖場48.27萬公頃、鹽田10.44萬公頃。
豐富的濕地資源,支持了江蘇豐富的鳥類生物多樣性。江蘇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帶,且國家重點保護或珍稀瀕危鳥類多,是全球候鳥保護熱點區域,有丹頂鶴等國家I級保護鳥類9種、黑臉琵鷺等國家Ⅱ級保護鳥類65種;屬《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保護協定》保護鳥類186種,占其種類82%;屬《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保護協定》保護鳥類有57種,占其種類70%。
豐富的濕地資源,孕育了江蘇悠久而韻味獨特的濕地文化:富甲天下的“魚米之鄉”、氤氳婉約的“江南水鄉”、星羅棋布的水鄉古鎮、農耕生產與濕地保護相得益彰的里下河“垛田”、溱潼會船民俗、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
由于江蘇地勢平坦,濕地水體連通程度高,大量運河、人工溝渠及水利工程進一步加強了水體的聯系,形成了江蘇境內江、河(渠)、湖(庫、塘)、海等高度關聯的濕地水網。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安徽劃定生態紅線 面積占全省15.15%
記者從安徽省環保廳了解到,經安徽省委、省政府研究通過,并報國務院同意,安徽正式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21233.32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5.15%。【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