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治沙成果已成為世界典范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日益嚴重的荒漠化現象導致土地生產力銳減、沙塵暴頻發、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加劇。我國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巨大影響,全國每年有近4億人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困擾。土地荒漠化目前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對的重大危機之一,嚴重威脅著全球的生態安全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近30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相繼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國家先后啟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對沙化土地進行集中治理;頒布了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實行了省級政府防沙治沙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制定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出臺了財政投入、信貸支持、稅費減免、權益保護等扶持政策,推動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我國防沙治沙領域的專家針對不同區域沙害特點,研究出一系列固沙造林技術和沙漠化土地開發治理措施,推動了沙漠化治理的進程,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但是隨著治沙造林事業的蓬勃發展,一些潛在的問題也日趨突出,集中體現在大規模固沙林均以完全固定流沙為首要目的,造林密度一般在每公頃1650株以上,成林后植被覆蓋度要求高于40%。結果出現密度大、水分失衡等問題。這種“密度大,造林初期治沙效果好”的理論原則,造成大面積沙區人工植被出現中幼齡林成片衰敗死亡現象。根據已突出暴露的問題,近年來,研究提出了“低覆蓋度治沙”理論。這種按照近天然植被覆蓋度營造的固沙林,既能符合水量平衡又能防風固沙的人工造林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基本解決了人工固沙林衰敗死亡問題,建成喬灌草復層結構、多樹種水平混交的穩定林分,成為干旱區半干旱區實現以水定林的重要理論依據,推進了我國防沙治沙的巨大進步。
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來,土地利用和荒漠化治理的發展總趨勢從水平單層結構轉向立體多層利用,從單一的人工固沙林結構轉向多片層的混交林和林草等相結合的復合結構,轉向盡可能地增加生物多樣性。通過立體多層次配置,達到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或一定土地面積內,實現充分利用光、熱和水資源,盡可能地增加生物多樣性,把土地的利用、保護、培肥以及土壤和微生物發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短期經濟效益和長期綜合效益結合起來,成為保護自然環境的主體,實現整體生物生產力的提高,生態系統能量流與物質流的穩定,增加生物量與碳匯儲量,形成增強植被復合群體間的互惠作用、減弱其制約作用的配置結構,確保了防沙治沙穩定、持續發展。
經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在不斷的探索中我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防沙治沙技術體系,以及“科學治沙、依法治沙、綜合治沙”的政策方針。治沙技術先進、成熟度高,推廣應用面積廣泛。同時,充分發掘利用沙漠中所蘊含的豐富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源等新型能源,實現由被動治沙向治理與利用并舉的模式轉變。目前,我國的治沙成果已成為世界典范,防沙治沙領域的技術理論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荒漠化整體擴展趨勢得到初步抑制。中國愿與世界各國共同為防止荒漠化作出貢獻,加強國際交流對話。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啟動實施“一帶一路”防沙治沙工程,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間的國際合作,分享治沙經驗,將我國已取得的先進技術推廣到全球相似的國家與地區,共同促進全球的荒漠化防治與生態治理,為全球防治荒漠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Anna安
相關閱讀
中國五年累計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萬公頃
烏蘭布和沙漠南緣,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村),梭梭挺立沙丘綿延遍野,頑強地阻擋著沙漠前侵。這里的牧民們紛紛放下牧羊鞭,轉變成了植樹者和護林人。55歲的牧民吳維忠,以前家里養了400多只羊,【詳細】
甘肅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
“十二五”期間,甘肅省將防沙治沙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健全制度,完善政策,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生態工程建設,大力開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實現面積減少、程度降低的“雙減雙降”。【詳細】
新疆昌吉州將增3個國家沙漠公園
近日,國家林業局組織專家對國家沙漠公園進行了評審并公示,其中,昌吉州昌吉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3個沙漠公園分別被命名為國家沙漠公園。【詳細】
國家林業局召開會議專題部署防沙治沙工作
11月15日、16日,國家林業局連續召開會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專題研究部署做好新形勢下防沙治沙工作。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主持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