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力推行“中水+濕地”模式
每天再生水供應量達7萬噸,每年供應再生水源約2500多萬噸,若按錦城湖133萬立方米的容積計算,一年能節約淡水資源相當于20個錦城湖的水量。被譽為中水回用城市再生水源的成都高新區肖家河中水濕地已被評為國家污染減排試點示范項目,并具有市、區共建水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工程項目、中水綜合利用和市民休閑游玩公園等“多重IP”。
昨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成都高新區將大力推廣“中水+濕地”建設模式,著力構建現代生態城市本底,打造低碳之城、宜居宜業之城。
提高區域水環境容量打造肖家河中水濕地
為何要打造這個項目?成都高新區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局水務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成都高新區區域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基數大,區域受納污河流徑流量有限等因素影響,水環境質量需要持續改善。
為提高區域水環境容量,打造區域水系綠地鏈,投資7000多萬元的成都高新區肖家河中水濕地,設計中水處理能力為10萬噸/天(每天運行24小時,每小時平均流量4200方),出水達到地表水III類水質,可以補充到肖家河、南桿堰等水系,為錦城湖、國際社區公園、鐵像寺水街、大源中央公園等城市綠地水系鏈項目提供優質景觀用水,部分作為綠化和道路沖洗保潔等市政用水,是城市水系綠地鏈的重要樞紐。
相關負責人介紹,肖家河中水濕地年均削減化學需氧排放量350噸以上,削減氨氮排放量40噸以上,削減總磷排放量7.8噸以上,為城市污染減排作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已成為市、區共建的水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工程項目和中水綜合利用、污染減排試點示范項目,集三線治理、環保生態教育、游覽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城市人工生態濕地。
“垂直潛流+微生物”技術
24小時就能完全凈化中水
“成都高新區的中水回用體系,就是一個大自然的生態‘凈化系統’,它由填料、植物和微生物組成,對污水處理廠尾水有著強大的凈化作用。”項目建設方——中山市環保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劉長征向記者介紹,這個人工濕地采用“預處理+人工濕地”組合,利用垂直潛流技術處理中水。
“如果以一滴水為單位,從成都市第九污水處理廠進入濕地開始,通過垂直潛流,水流在填料床中處于自上而下的垂直流動狀態,水流流經床體后被鋪設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大約24小時就能完全凈化。”劉長征介紹,中水在進入垂直潛流濕地前需經過“預處理”,預處理系統采用工藝為“微絮凝+纖維轉盤過濾”,系統運行中配合加入適量化學藥劑、混凝沉淀、經過纖維轉盤過濾把懸浮物和水分開,預處理的水通過泵站提升到達垂直潛流濕地。
中水通過進水管進入濕地,通過7層垂直潛流,按照自然規律水垂直向下流均勻地分布到濕地,由碎石、粗砂等組成的專用填料層中預埋了消化菌和反消化菌等微生物,土壤膠體本身具有極大的吸附性能,也能夠截留和吸附進水中的懸浮顆粒,起到物理過濾和吸附作用。
水生植物是人工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上栽種的蘆葦等水生植物根系非常發達,根系向下生長過程中吸收著養分。水在向下流時,經過物理、化學、生物的共同反應,把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掉了。
濕地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體中污染物的“主力軍”。好氧微生物通過“呼吸”,將廢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濕地中的植物在控制水質污染、降解有害物質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還能夠為水體輸送氧氣,增加水體活性。通過一系列生態作用,中水中的主要有機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消化,“聯姻”成為微生物細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則變成對環境無害的無機物質回歸到自然界中。
目前,除肖家河中水濕地外,成都高新區還在著手推進洗瓦堰水系綠地鏈上的中和濕地建設和新川創新科技園中水濕地建設。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銀川人工濕地成城市后花園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濕地在保護與治理中逐漸恢復。目前,全市共有濕地5.31萬公頃,其中自然湖泊近200個,批準建立了5處國家級濕地公園、6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8處市級濕地公園,市區濕地率達10.65%。【詳細】
養好這些水生植物勝過花卉盆栽
能在水中生長的植物,統稱為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出色的游 泳運動員,或潛水者。葉子柔軟而透明,有的形成為絲狀,如金魚藻。絲狀葉可以大大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使葉子能最大限 度地得到水里很少 能得到的光照,吸收水里溶【詳細】
黑龍江發現世界瀕危植物貉藻 屬水生食蟲植物
日前,黑龍江寶清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開展濕地本底調查工作時,在保護區內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世界瀕危植物貉藻,且分布面積較大。【詳細】
北京沿城市副中心廊道建設景觀帶
京哈高速兩側,朝陽區黑莊戶鄉的138家低級次產業正處于疏解騰退中。作為通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廊道區域,明年,這里將建成一座80萬平方米的大公園。此外,黑莊戶鄉星星點點的綠地、公園也將被串聯起來,共同構成1550萬平方米的農業公園,留住鄉域的農業特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