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學者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是一條重要的植物地理分界線,該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植物學期刊《林奈植物學報》上。
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在境外被稱作湄公河—薩爾溫江分水嶺,最早在1921年由著名植物學家弗朗西斯·金登·沃德提出。他從地質、環境、氣候等角度論述了這條典型的地理屏障,但并未引起后世研究者廣泛關注。
2012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組開始了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植物地理分界線方面的探索,并采用譜系地理學研究手段,結合氣候因子和生態位模型分析對喜馬拉雅—橫斷山高山冰緣帶特有植物扭連錢開展了研究。
扭連錢是高山冰緣帶的成員,多生長在海拔4300-5000米的亂石灘石隙間,在中國西藏東部、青海西部、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羅冬介紹,研究組在野外收集了扭連錢17個居群的202個植株個體,經過分子生物學實驗和數據分析整理,發現扭連錢的核基因遺傳結構在瀾滄江—怒江分水嶺,即東喜馬拉雅地區與橫斷山地區形成了兩大譜系分支,分化時間約在距今449萬年。
研究組的研究結果證實了瀾滄江—怒江分水嶺是東喜馬拉雅植物區系與橫斷山植物區系的地理分界線,目前已有桃兒七、喜馬拉雅紅豆杉、牛肝菌等類群的譜系地理研究也充分支持該分水嶺對兩邊種系分化有隔離作用。
這項研究成果對深入探討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系的空間分異機制有重要意義,對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