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發現我國被子植物新記錄物種——海厚托桐
生于海邊巖石和山地上的海厚托桐居群
海厚托桐花序和果實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近期在廣東珠海萬山群島發現了我國被子植物的一個新記錄物種--海厚托桐。
藏身小島,鮮為人知
該植物隸屬于大戟科厚托桐屬,代表了近10年來在我國發現的第12個被子植物新記錄屬或新屬,使我國被子植物屬的數量增加至3112個。
通常人們認為,在珠三角地區發現我國被子植物屬級以上新記錄的可能性極小,這是因為,一方面,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化程度較高,導致該地區的原生植被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區的植物利用歷史悠久,植物學研究實力雄厚,對本地區植物的家底了解得比較透徹。事實上,珠三角地區除了陸地區域,在珠江入海口及其附近沿海地區,存在著數量眾多的海島,這些島嶼離大陸的距離近至幾公里,遠至幾十公里,大部分島嶼由于極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一些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珍稀瀕危植物、極小種群植物、甚至新物種可能藏身島上而不為外人所知。
自2013年以來,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以及廣東省林業廳的支持下,科研人員對我國熱帶海島和海岸帶的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特有生物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考察結果發現,海洋島嶼的生物棲息地、島嶼群落物種組成和結構、島嶼生物資源的種類、島嶼植物對高溫、高鹽、干旱極端環境的適應方式以及遺傳結構等方面極為特殊,和其它生態系統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可替代性。此次在萬山群島發現的厚托桐屬植物海厚托桐,從未在我國大陸地區的生態系統中有過報道,進一步證明了海島生態系統的特殊性。
小型灌木,居群極小
大戟科厚托桐屬植物全世界共有30種,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美國南部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海洋島嶼上。海厚托桐主要分布于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的熱帶海洋島嶼及海岸帶,該植物為小型灌木,株型優美,高約1-1.5米,葉表面特化為蠟質,種子位于不開裂且具有空腔的果實中,表現出對熱帶海洋島嶼高溫、高鹽、干旱以及海水傳播植物種子的高度適應性。
早在1986年,華南植物園的陳炳輝高級工程師就在萬山群島采集了海厚托桐的標本,當時由于缺乏花果等關鍵特征,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物種鑒定。近期涂鐵要副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李盛春等科研人員在對萬山群島進行植物考察時,采集到了該物種具有花果的完整標本。在查閱大量國內外大戟科植物標本并且進行詳細的形態學研究和DNA分析之后,才確定其為我國從未報道過的厚托桐屬植物海厚托桐。研究人員發現該植物在我國的分布僅局限于珠江口萬山群島最靠近外海一側的兩個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無人小島上,居群極小,植株總數估計不超過200株。
此次發現的相關學術論文已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著名刊物Phytotaxa上。海厚托桐的發現為我國熱帶海洋島礁近自然生態系統的重建提供了一個優質的候選鄉土植物資源,可望為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雨后華南植物園珍貴的老照片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是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后為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現有正式員工323人,流動人員148【詳細】
被子植物早期與傳粉者相互關系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約有35萬種,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生物學家達爾文對被子植物突然爆發一直感覺非常迷惑,稱之為【詳細】
華南植物園植物種質資源研究平臺落成
1月5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新實驗樓前舉行了慶祝【詳細】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開展極危植物水松研究
日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極度瀕危植物水松綜合保護項目獲得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立項。該項目由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瑞江負責,將聯合越南與老撾共同保護該物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