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開展極危植物水松研究
日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極度瀕危植物水松綜合保護項目獲得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立項。該項目由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瑞江負責,將聯合越南與老撾共同保護該物種。
水松為我國I級重點保護植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是著名的“活化石”,也是珍稀孑遺植物,IUCN已經將其列為全球極危物種(CR)。據初步統計表明,在我國胸徑(DBH)>100cm的水松個體僅存30株,100cm>DBH>50cm的個體近100株,并且每年都有一些個體死亡。在越南,2011年調查到水松有247株,但在2012年已銳減到161株。老撾的個體數量約為300株,總體狀況也同樣不容樂觀。
近年來,雖然廣東珠海市對水松進行了育苗和種植保育工作,但研究表明,其種苗基本上來源于同一種群,無法實現保護水松種群遺傳多樣性的目標。為了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拯救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2016年,王瑞江向BGCI遞交了項目建議書并獲得資助。這是2017年BGCI將在中國資助的10個瀕危樹木保護項目之一,也是華南植物園自2007年以來從BGCI獲得的第五個瀕危植物保護項目。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雨后華南植物園珍貴的老照片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是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后為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現有正式員工323人,流動人員148【詳細】
中科院:北半球高緯度地春季碳匯溫度響應機制
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樸世龍及其合作團隊利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大氣CO2濃度觀測數據、遙感數據、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碳循環模型,并結合大氣傳輸模型,系統分析了過去30多年來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生態系統春季碳匯對溫度響應的動態變化及其機制。【詳細】
華南植物園植物種質資源研究平臺落成
1月5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新實驗樓前舉行了慶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