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錢塘江源頭開化縣對外公布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在核心保護區外,全縣域發現國家和省級珍稀瀕危和重點保護物種40余種,黑麂、白頸長尾雉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成群結隊出沒,特別是在保護區外還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熊種群。調查成果還顯示,開化擁有全球罕見的呈原始狀態的低海拔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中分布在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范圍內的長柄雙花木,連片面積達3000畝,是全球長柄雙花木天然分布連片面積最大種群地之一。如此雄厚的“家底”,這在浙江乃至華東地區都居于前列。
國家公園上演“熊出沒”
2015年,開化縣委托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牽頭對錢江源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內的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和傳統知識開展了本底調查和評估。歷時近20個月的間斷性調查,項目成果顯著。
本次調查還通過紅外相機記錄黑熊出現4次,并拍下黑熊“賣萌”視頻,十分難得。“僅2個月的時間就監測到4次黑熊,而且還是在非保護區內的區域發現的,這個結果太讓人意外了。”南京大學副教授、動物專家李忠秋對此次在開化開展的調查成果頗為驚喜,“調查結果表明這里很可能存在一個穩定的黑熊種群,但種群規模及分布范圍有待進一步深入調查。”
“珍稀物種還有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對環境的要求特別高,開化位于人類活動極其頻繁的國家東部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卻能把全縣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得這么好,非常不容易。”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曹銘昌感嘆,“這驗證了開化老百姓十分高度的生態自覺性,讓人敬佩。”
20年生態立縣成效斐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化也走過一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發展的路子。當時,開化仗著林業、煤炭等企業,全縣財政收入最高峰曾經列衢州地區前茅。可是,工業發展了,隨之而來的是污染問題,曾經為了“喝水”問題,下游常山縣將官司打到了省政府。
是“保本地‘吃飯’,還是保下游‘喝水’”?經過全縣上下大討論,1998年,開化率先在全國提出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2003年,開化在全國第一個通過了“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評審并實施;2010年12月,開化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2013年8月,開化提出建設國家公園,打造“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升級版”;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方案,開化成為全國十個、東部發達地區唯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
為了把浙江“大水缸”護好,開化全縣30%以上山林被劃定為禁止采伐的生態公益林,80.3%的縣域面積作為生態保護空間,從1981年起,全縣機關干部春節上班第一天“植樹拜年”堅持了37年。相較1998年,2017年開化減少砍伐量13.3萬立方米;生態公益林比2004年增加43.6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994年的79.1%上升到80.8%。
森林覆蓋率和砍伐量“一增一減”的背后,帶來的是守護生態與發展的同頻共振,最終把生態資源變成生態資本和綠色財富,建設錢江源“大花園”。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5:37.8:50.6調整為10.2:36.1:53.7,全縣旅游人次突破1000萬。2018年1月以來(截至3月24日),開化I-Ⅱ類出境水90天,Ⅱ類以上占100%;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達到97.6%以上,同比上年增加7.1個百分點;PM2.5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年下降17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幅度為37.8%。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