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純料”二字引起了不少茶友的關注,而且產生了不同見解和評議,褒貶均有。在此談談對“純料”的理解,和茶友們共同探討。
在普洱茶制作中,用同等級純料、同一種純料的不同等級、不同種的純料配比(拼配)等方式制作普洱茶早已有之。隨著對普洱茶的深入體驗,開始關注普洱茶品的選料問題,原因不外乎是普洱茶具有后期陳化提升品質的特點。陳化后品質的提升與先天素質有關,那就是所用原料的品質。用料品質優良,其后期的陳化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無論是拼配還是純料方式制作的普洱茶品,原料品質越好,其后期陳化的結果就會越好,就越有希望達到到理想的品位。由此可見,制茶用料的方式與其原料的品質沒有直接的聯系。
純料只是一個與拼配相對的普洱茶品制作方式的概念,是制作普洱茶品所用原料種類的一種表明,“純料”并不是優質高檔的代名詞。如果要體現某純料的品質程度,就必須在“純料”之前冠以“山頭+樹齡+季節+ 茶箐制作方式。如:南糯半坡老寨古樹純料;南糯古樹曬青純料;南糯臺地曬青純料等等。
由于普洱茶不同產區、山頭的自然生態環境的較大差異,其性味也必然有明顯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特點的山頭味,雖然它們的優點和特點各不相同,各自也存在美中不足之處,但還是吸引了愛好某種山頭特有口感的不少茶友,寧可取其特而容其美中不足。但能給人以舒適的某個山頭味的純料普洱茶品,直接依賴所用純料原料的品質。同一個茶園在同一季節所產的茶葉,品質等級不可能完全相等,根據人們已認知的理論和實踐標準,可以分出三六九等。現在以易武山頭為單位,試對純料純度和等級做以下劃分:
關于普洱茶古樹純料的探討
一、純料純度劃分
(一)古樹純料
1級純:易武麻黑古樹單叢純料,指某一棵古茶樹所產毛茶原料(春茶或秋茶)。
2級純:易武麻黑古樹純料,指屬于麻黑寨子的古茶園所產毛茶原料(春茶或秋茶)。
3級純:易武古樹純料:指易武山頭內的古茶園所產毛茶(春茶或秋茶),即:多處古茶園所產毛茶的混合毛茶原料。
?。ǘ┡_地純料
1級純:同一個臺地茶園所產毛茶原料(春茶或秋茶),其范圍可以定義為一戶之臺地茶園或是同一個寨子內臺地茶園。
2級純:易武山頭內各個臺地茶園所產毛茶的混合毛茶原料(春茶或秋茶)。
二、品質劃分
排列序數越小,品質相對較好,共分為5個檔次。各檔次中又可以再分等級。
1、300年以上樹齡古樹純料:上、中、下等(春茶或秋茶)。
2、200年樹齡古樹純料:上、中、下等(春茶或秋茶)。
3、100年樹齡以上古樹純料:上、中、下等(春茶或秋茶)。
3、50-70年臺地純料:上、中、下等(春茶或秋茶)。
4、30-50年樹齡臺地純料:1-11級(現代茶葉生產分級方法)。
5、30年樹齡以下臺地純料:1~11級(現代茶葉生產分級方法)。
以上品質檔次劃分是基于樹齡越大品質相對較好的認識來劃分的,從劃分對比可以看出,純料與品質檔次沒有直接聯系,“純料”必須具有相應的定義詞,才能基本表示出茶品用料檔次的大致范疇。所以,不應把“純料”等同于“優質高檔”來理解。
沒有了有潛質的新茶,好倉枉然。就一款好新茶的產生而言,要說重要的環節,做茶的人是如數家珍。客觀的說工藝要做到完美是基本不可能的事,因為我相信還沒人見識過完美的普洱茶。不論老茶還是新茶。
首先就我們應該弄懂兩個基本的問題,才有進一步討論的意義。
1、什么才是所謂的好料?
香型、韻味、樹齡、乃至繁延方式,茶林管理。生長環境,生態條件。大樹茶好,為什么好?什么樣的大樹茶是好的大樹茶。臺地茶好,好在什么地方?什么樣的臺地茶是好的臺地料。不言而喻,那就得先得搞懂什么是大樹茶、什么是臺地茶。才有進行下去的意義。
好的料該不該有個好的初制?
采摘、殺青、揉捻、晾曬,比如好的采摘,一般選擇在某個晴天,正午左右下手(那時的露水已干,可很大程度可避免因葉片夾雜水氣被捂產生的紅變)。殺青前的脫水也就是茶人常說的微凋,新茶成品的狀態、活性,都和與上工序密不可分。關鍵還是初制者對所要加工的茶料的理解結果。
2、制程是什么?
鮮葉的處理:
采摘鮮葉,殺青、揉捻、晾曬,好的采摘,一般選擇在茶樹生長到葉芽將近成熟(壯芽而非嫩芽)的某個晴天,正午左右下手(那時的露水已干,可很大程度可避免因葉片夾雜水氣被捂產生的紅變)。殺青前的脫水狀況,殺青的火溫、時間,含水量,殺青成度,殺青后的灘涼。毛茶的初制就算完成了。
毛料首先要經過篩選(傳統工藝)或風選(暫定屬現代工藝),和揀梗、黃片。
篩選、風選和揀梗、揀黃片的作用就是有效的去除毛茶中的碎末焦質、散梗和老壞葉片,提高成品出來后的純凈度和美觀度。
這個環節上的耗損是最大的,要么大,要么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下面就是壓制了,蒸汽大小的調整、茶料蒸壓后回軟狀態,石模壓、機模壓的不同方式,重量、壓完后解開布袋前的定型方試、解開后進不進烘房、進的話要調節到多少溫度、不進又怎么辦?這些大體環節就是精制制程了。
要做出一款好茶,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以上論調考慮到有些商業因素和利益沖突,如烘、曬、拼配、撒面。表述就從簡或略了,輪廓閃現。大家可琢磨琢磨,也望有識之士能不吝賜教交流。
只有在識別好料的前提下才能準確的分辯茶的好壞,工藝可以做出茶的香氣,外觀而不能做出茶的韻味.和風格,順行用意,深層理解普洱茶的茶性是有力的制茶指導思想。就料巧做才是制茶的深意。充分展示出茶料原始的美是用心制茶者的最終目標.普洱茶(生茶)講的就是自然.離開了自然的氣息我們談論的就不是普洱茶了.在精細的做工都必須圍繞著普洱茶越陳越香茶性來做.背離了這個發則只能是畫蛇添足,在好喝的茶都不應該稱做普洱茶了.目前的狀況是不少茶友一直在強調普洱茶的完美做工。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堅實茶底可以密補工藝上出現的一些小瑕疵,茶性對了就稱得上普洱茶,喝茶的人應該選擇有明顯普洱茶性格特征的茶品,包容制程中出現的小小瑕疵,才不會因小失大。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