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野生棕色大熊貓的視頻,在朋友圈流傳。這是生態環境部建設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利用紅外相機在陜西省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個觀測點位拍到的。目前,世界上有科學記載的棕色大熊貓發現地點均在陜西省秦嶺山脈核心地區。窺斑見豹,這側面反映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的豐富。而生物多樣性與每一個人以及每一個人的工作生活也都息息相關,食品、水、藥物、木材、能源……這些生產生活必需品都源于生物多樣性,固碳釋氧、涵養水源、土壤保持、休閑旅游等生態服務,也依賴于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9月17日,國務院批準發布并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這份《計劃》與相關國家規劃一起,構建了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頂層設計。2011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成立,25個部門組成,統籌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由國務院副總理任主席。
保護工作困難重重
多年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績斐然,困難也如影隨形。
目前,中國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主要表現在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物種受威脅程度的加劇和遺傳資源的喪失。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的結果顯示,全國有15個地方畜禽品種資源未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地方品種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
“中國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引起野生生物生境的退化或喪失,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嚴重的環境污染,單一品種的大規模種植,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會增加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下降。”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學科首席專家徐海根說,“例如,紅樹林和珊瑚礁都是生物多樣性的豐富源泉,也是非常好的抵御洪水和暴風雨的自然緩沖物。近年沿海地區的灘涂圍墾,導致紅樹林資源下降,這就增加了沿海地區洪水泛濫的可能性,會對當地居民的海產養殖和居所帶來危害。”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也會影響食物的多樣性,進而打破人們均衡的飲食結構,影響人類健康。例如,傳粉昆蟲的喪失,會導致依賴昆蟲授粉的作物產量的下降,導致農業生產系統穩定性下降。
摸清生物多樣性本底是開展保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而摸清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底數”,難度很大。
一是中國地域遼闊,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高等植物種數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動物種數占世界總種數的13.7%,調查的工作量十分巨大。
二是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緊密,生物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復雜,同時我國擁有森林、草地、荒漠、冰川、農田和海洋等眾多生態系統類型,再加上山地眾多、地形崎嶇,形成了復雜多樣的生境,這種復雜的生態聯系和地形地貌對摸清本底帶來重大挑戰。
三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研究的工作基礎薄弱,雖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生物資源綜合考察和調查項目,但近年來 重大調查項目較少,同時物種分布信息分散,資料和數據分散在不同的機構和專家手中,缺乏系統的提取和整合,難以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的實際需求。
如何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將這些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調查的結果量化,使數據更為直觀可感,便于說明情況,也面臨著不小的難度。
技術支撐系統保護
針對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觀測的難點,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制了《全國植物物種資源調查技術規定(試行)》《全國動物物種資源調查技術規定(試行)》《全國微生物資源調查技術規定(試行)》和《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等20余項標準規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觀測項目,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采集了大量科學數據。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還率先研發了野生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的多源分布數據集成技術,聯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及其技術支持單位,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基本評估單元,全面采集《中國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等1000多部文獻、600余萬號館藏標本以及大量野外調查報告的物種分布地信息,首次構建了中國野生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縣域分布數據庫,系統集成了34039種維管植物和3865種脊椎動物的完整分布信息,包括每個物種的學名、分類地位、識別特征、分布的縣域、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系統等,并運用空間分布格局分析技術,研究出了物種資源分布的重要區域、主要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設計出了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原環境保護部由此建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40余個縣設置了1萬余條樣線和樣點,開展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蝴蝶和維管植物等多樣性觀測,目前已有400余家單位、3500余人參與觀測,為完善全國野生動植物的分布信息、掌握其動態變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最有效途徑。從1956年建立第一處自然保護區以來,中國逐步建立了由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構成的就地保護體系。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立2750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初步建立了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體系,一批科研成果轉化為政府部門的規章文件,修訂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由國務院正式發布,起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管理導則》《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生態影響專題報告編制指南(試行)》和《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監察指南》等重要文件由原環境保護部正式印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協助原環境保護部完成了200多個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準入審查項目,否決了一批生態影響較大的建設項目。
尤其是2015年以來,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多次參加新疆卡拉麥里山、青海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專題調研,配合原環境保護部、中央電視臺開展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法問題暗訪調查,協助起草多份報告并報送黨中央,得到中央領導多次重要批示,并配合原環境保護部等7部委開展“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牽頭編寫專項行動方案、巡查工作方案等技術文件,全面參與巡查工作,提高了全社會尤其是各級政府對于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重視程度,督促地方加快環境整治和生態恢復。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發展了自然保護區網絡優化技術,有效識別了全國保護區網絡存在的空缺,提出了保護區網絡優化對策。
“當前保護區存在著保護面積小、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等問題,例如我們采用熱點地區識別方法,發現中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有223個縣沒有保護地;采用互補性分析方法,發現有63個高保護價值的縣沒有保護地,580余個高保護價值縣中有一半以上的縣其保護地面積占縣域面積百分比低于10%。”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自然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曹銘昌研究員介紹說。
基于互補性指數的迭代法和全國20%的保護地面積百分比目標,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明確了580余個高保護價值縣需要新增的保護地面積,有效地推進了全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根據流域、山系等自然地理單元的分布特點以及主要保護對象對棲息地的客觀需求,識別了在老爺嶺—長白山區、青藏高原濕地區、橫斷山脈區、秦嶺山脈區、武夷山脈區等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需要建立50個自然保護區群,進一步優化保護區空間布局。
相關項目的核心技術支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等國家重要規劃和實施方案的編制。在省級層面上,應用于全國一系列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中,有效保護了大量野生動植物,尤其對紅豆杉、珙桐、丹頂鶴和金絲猴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區網絡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與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編制了《云南納板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計劃》和《云南西雙版納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8-2015年)》等指導性文件,建立了一批觀測樣地和樣線,為加強保護區的資源保護、科研監測、社區共管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自然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智介紹說,保護區基礎能力建設明顯改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當地社區群眾參與積極性增強,保護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由建區時的45%提高到85%,保護區先后4次被原環境保護部等7部委聯合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
國際履約成果豐碩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是中國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技術牽頭單位,在跟蹤談判議題、直接參與國際談判,到制定國家保護戰略、推動地方履約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和技術支持工作。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就參與了《公約》的醞釀和政府間談判,對《公約》的誕生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后參與《公約》實施機制建設,參加《公約》締約方大會和工作組會議,中國倡導的原則和主張被寫入公約的決議中;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項目,牽頭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和《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等重要文件,典型案例被聯合國權威報告引用,在維護國家利益、樹立中國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上貢獻突出。
針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的態勢,《公約》締約方大會分別通過了2010年、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作為締約方之一的中國,構建指標體系、評估全球保護目標實施進展,成為履行《公約》的重大需求。
在全球和歐洲范圍內,《公約》第七次締約方大會和歐洲環境署分別于2004年和2007年發布了評估2010年目標進展的指標體系,但當時尚未建立國家層次的評估指標體系。
對此,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嚴格遵循國際上評估指標的遴選原則,率先在國家層次建立了2010年目標的評估指標體系,含16個指標,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凈初級生產力、天然林面積和蓄積量等3個指標不同于全球指標,相關評估結果在《Science》上發表。
基于環保、農林和統計等部門積累的多源數據以及科學評估報告,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系統開發了中國實施2020年目標進展的評估指標體系:包括42個指標,其中重點生態工程區森林蓄積量等指標屬國際首創,紅色名錄指數等指標屬國內首次應用。與2010年目標評估指標體系相比,最新版指標體系增加了指標的數量,增加了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及其惠益、生境保護與恢復、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指標,系統性、針對性更強。
在此基礎上,基于15年至60年的長時間序列數據,中國實施2010年目標和2020年目標的進展首次得到了系統、定量評估,并成為極少數采用定量指標系統評估全球保護目標實施進展的國家之一。評估結果全面反映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保護成效和面臨的壓力。例如鳥類、獸類和魚類等生物類群“紅色名錄指數”的下降總體上反映了中國物種多樣性不斷喪失的狀況。
有外國專家曾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對全球202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實時進展進行中期評估,研究表明:針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狀況,盡管全球改進了相關政策和管理措施,但這些努力不太可能改善2020年生物多樣性的狀況。
徐海根在《Science》發表文章表明,中國的國家政策已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積極影響:中國政府加大投資,實施了重大生態工程,工程區生態狀況得到改善。大熊貓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0多只增加到現在的1864只,受威脅等級由“瀕危”級降為“易危”級;朱鹮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7只增加到目前的1800多只,受威脅等級降為“瀕危”級。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