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正在持續固碳,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樹干是碳的主要儲存器官,而該區域森林生態系統中樹木樹干木質部如何形成且什么因子驅動其形成至今無文獻報道。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森林生態與模擬研究組研究員黃建國等利用微采樣技術連續監測廣東鼎湖山和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形成層活動和木質部(增大期、增厚期和成熟期)的形成過程,通過線性混合模型定量分析發現:馬尾松的樹干木質部生長開始于2月中下旬,結束于12月末,1月份形成層不活躍,極有可能處于半休眠狀態,首次精確定量了馬尾松生長季的長度,更新了普遍認為亞熱帶樹木全年生長的傳統觀點。同時表明我國亞熱帶馬尾松林樹干生長季長度比溫帶和北寒帶樹木的生長季長4-6個月,從其他角度支持了我國亞熱帶森林是個凈碳匯的觀點;此外,與傳統觀念不同,馬尾松林樹木在干季(集中在9-11月)的生長明顯比濕季旺盛,說明在水熱充足的亞熱帶,馬尾松的生長更多的受到凈光合能量的影響,而不是環境因子(如溫度和降水),表明馬尾松生態系統是一個能量限制的生態系統,而不是一個環境因子限制的生態系統。在未來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亞熱帶馬尾松林可能將受益于更長的干季而長得好,從而有利于持續固碳。此研究是國際上首次報道亞熱帶樹木木質部發育過程及其驅動因子,對于進一步明確中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固碳機制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中科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Tree Physiology上。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