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初住建部印發《全國園林綠化養護概算定額》一年來,多地圍繞園林綠化養護概算定額展開研討和解讀,極大地提振了從業者養護規范化、產業化的信心。在國家大力支持綠化、美化產業發展,園林綠地覆蓋率逐年遞增的當下,很多園林企業已將目光鎖定于此,準備將養護市場作為業務轉型的重要一環。
意識:重建設轉向重養護
綠化養護是指綠地、植被等的管理,即完成綠化施工后的植物澆水、施肥、修剪、除草、補苗、綠地清潔衛生、病蟲害防治、防澇防旱等工作。綠化養護是保護、鞏固綠化建設成果的基礎,隨著建成綠地面積越來越大,養護越發重要。
廈門在遭遇“山竹”臺風之后,榕樹的抗風性受到質疑。“事實上臺風中榕樹倒伏的比例并不多,但榕樹樹冠大,加上地上修剪不合理,導致頭重腳輕,人為因素影響了榕樹的抗風性。”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林與景觀研究所所長刑福武曾指出,養護不當是一個重要原因。
“七分養在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方面是一項系統工作,從科學角度上要在工程展開前期有一個系統的后期養護管理方案。”西安市城市管理局原副局長陳憲章認為。仍以“山竹”臺風為例,如果我們在臺風預告之初安排樹木修剪、瘦身、疏透內堂等工作,以減少或減輕風壓,完全可以在不改變原有樹種的前提下,減輕侵害。
粗放式管理造成的植物瘋長、無形、病蟲害泛濫等現象,也因現代社會市民和媒體參與度高,信息傳播速度快等,加強了對園林景觀的有效監督,尤其在一些重要景觀節點、廣場、公園等,推動綠化養護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轉變。城市建設也逐步向生態化和“美麗”邁進,如宏觀上表現為建設“園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態城市”等,微觀上爭創“物業創示創優”、“綠化示范小區”、“市區綠化景觀建設優秀住宅小區”等。
綠化建設是一項惠及每位公民的公益性事業,隨著社會發展,粗放發展時代 “重速度、重成本、輕質量”的觀念和標準,開始被“重質量、重安全、重品質”的新標準所取代。“三分種,七分養”的觀念也從以往的不被重視,轉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推崇。
根源:資金問題緩解
養護管理是園林綠化的核心工作,任何優秀設計、優質施工都要到養護管理中接受檢驗,高質量的養護管理是園林綠化傳承和發揮作用的保證。然而養護資金不足,到位不及時,甚至養護資金被建設占用等,與不斷走高的養護市場和標準并不匹配。
養護資金不足是大家提出最多的問題。“養護資金經常是‘空頭支票’,甚至項目結束了資金還未到位。”《中國花卉報》記者在多地與養護相關的活動中都曾聽到此類反映。不少三四線城市,1平方米綠地一年養護經費只有3塊多錢,別說雇傭專業的工作人員了,養護企業甚至連基本的澆水費用都不夠,根本談不上后期的維護、管理。
養護經費不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全國園林綠化養護主管部門缺少計算和申請年度養護費用的依據,園林綠化養護費用撥款部門也缺少核撥費用的基礎。
“《全國園林綠化養護概算定額》的發布,為全國各省市園林綠化年度養護資金的編報、申請、撥付、監管、使用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原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站長、建設部園林綠化養護概算定額牽頭專家之一傅徽楠表示。
首先,養護定額規范了養護管理作業的內容以及核算指標,提高了園林綠化的專業化、精細化的養管水平。其次,定額提供了財政撥款和績效考核的依據,以解決養護經費不足和無法及時到位的問題。資金的落實是綠化建設成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相對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定額計費標準的前提下,既能杜絕企業漫天要價的不正常現象,同時在資金保證、及時撥款、加強指導、后期考核、獎罰分明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管理下,各地綠化建設成果也將得到更可喜的發展。
技術和人才亟待配套
在資金問題初步緩解的基礎上,當前園林綠化養護工作尚存在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以及養護技能較低的現象,部分養護單位甚至沒有專業的綠化養護人員。同時,由于綠化養護工作環境艱苦,導致專業的養護及管理人員流失。
當前,大量園林綠化養護人員均為臨時組織的外來務工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管理知識,只是懂得一些基本的施肥、除草技能,對植物的生長習性及管理工作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也是導致園林養護整體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中國花卉報》記者曾在多地會議中聽到專家講述園林養護的諸多誤區,如城市行道樹中大量應用的銀杏,盛夏葉緣焦邊、枝葉舒展不開,初秋葉片開始黃化等問題。常見的解決之法是一味的澆水、施肥,結果葉片焦邊、黃化越發嚴重。殊不知銀杏出現這種現象,多是因為樹池積水,需要及時排水。
類似“頭疼醫腳”的事例屢見不鮮,養護技術和人才的缺口亟待解決。而定額標準的發布,對各地區實際養護費用存在差異,相同勞動、報酬不均的問題進行了規范,促進了園林綠化養護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