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都市圈“一盤棋”,提升城市群競爭力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發揮核心大城市對周邊中小城市、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的帶動力,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提升城市群競爭力。
與之對應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之城”雄安蓄勢待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有序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政策舉措頻出,映照著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下昂揚高漲的時代圖景。
這是趨勢使然,更是一種自覺選擇。推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探索延伸都市圈中心城市軌道交通、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意見大手筆著墨、細節化要求,勾勒出美好生活的圖景,釋放了一系列重磅信息,給各地發展送上了“貼心大禮包”。在此背景下,“組團發展”“同城效應”深入人心。
發展方向即已明確,這預示著公眾的期待會更高,社會的要求會更高,發展的含金量也必須更高,尤其是在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等方面。
應該看到,都市圈、城市群隨著改革開放而逐步發展壯大。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大城市群經濟總量占全國近四成,正引領帶動我國經濟整體向創新驅動轉型。
正因如此,各地都市圈、城市群建設呈現出較快發展態勢,但一路上仍不時出現磕磕絆絆,其中被詬病最多的有兩點:一是規劃建設不合理、功能過度集中、人口膨脹等“城市病”問題;二是“一畝三分地”思維、城市間一體化水平不高、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等現象依然突出。這對發展提出了極具現實性的挑戰。
可以說,上述問題能否處理好,關系到都市圈發展能否真正落實。廓清認識上的誤區,要想“夢想照進現實”,沒有“一盤棋”的思想不行,沒有“內功練到家”的實力不行。進一步說,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并不是件輕松簡單的事,在謀治理、抓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樹立三種思維。
站位要高,定位要準。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為理念遵循,滬蘇浙皖4省市精誠合作,乘勢而上,攜手推動一體化。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既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又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意義重大而深遠。因此,只有站位高、眼界寬、定位準,才能謀全局、指向明。
創新驅動,改革引領。沒有創新、改革,遑論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改革取得新突破,其建設還需深入推進、久久為功。
協調發展,統籌兼顧。以京津冀為例,京津兩極相對“肥胖”, 周邊過于“瘦弱”,區域發展差距懸殊。正因如此,五年來京津冀率先在交通、治污、產業轉移等領域實現突破。“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北京“瘦身提質”,天津“強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打破“一畝三分地”。協調統籌其根本在于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增強發展整體性。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努力探索培育城市群良策,為問題找答案,為發展謀思路,為區域融合提供示范,標注出都市圈發展的航標。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新都市圈生態與未來城市峰會開幕
7月22日“新都市圈生態與未來城市峰會”在北京召開,城市規劃、交通、地產、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共談新都市圈生態與未來城市建設發展。【詳細】
他山之石:國外都市圈是如何建起來的
歷經長期發展變遷,國外都市圈建設已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多成為本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活躍、最富有競爭力的地區。我國當前正處于城鎮化建設關鍵時期,學習借鑒這些都市圈建立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詳細】
倫敦都市圈建設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啟示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城市社會學家歐尼斯特·伯吉斯(Ernest Burgess)在研究芝加哥的基礎上,提出“同心圓模式”的看法。【詳細】
江蘇:培育城鎮"軸"打造都市"圈"
記者從江蘇省政府獲悉,該省將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培育沿海城鎮軸、沿東隴海城鎮軸和沿運河三大城鎮軸,打造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大都市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