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地坑院:延續鄉土建筑的生命力
“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地坑院是一種典型的下沉式鄉土建筑,利用地下空間營造出冬暖夏涼的室內環境。作為黃土高原地區曾經的宜居建筑,地坑院承載了一整套既定歷史和環境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其中,河南三門峽陜州區的地坑院分布數量較多,尤具典型性。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充分挖掘其營建智慧和承載的鄉村記憶,并優化建筑性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引發了各方的關注。
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是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敏感地區。分布于黃土塬上的地坑院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對黃土高原的環境適應,蘊含著中華先民豐富的人居智慧。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陜州區西張村鎮廟上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廟上村地坑院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地坑院(風景園林網配圖)
近年來,北京大學團隊持續展開對地坑院的實地研究,聚焦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鄉可持續發展。調查發現,在過去20余年里,陜州區曲村已有超過2/3的村民從地坑院搬遷到地上的樓房中。盡管有相關的修繕補助,但多數人更愿意搬到地面以享有便捷的生活方式。長期在地坑院中生活的多為上了年歲的老人,他們的堅守依托其經年累月形成的生活習慣。這個過程中,地坑院面臨著坍塌、棄置等諸多問題。如何重拾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變得非常緊迫。
應該看到,地坑院提供了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體驗。近年來人們對地坑院的關注,逐漸從建筑單體拓展至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維度,從綜合視角探索其發展途徑。以陜州區曲村為例,政府專項撥款用于地坑院及其周邊環境的提升,并發動村委會和當地旅游協會在地坑院的更新利用中發揮帶領作用。可喜的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備和地坑院在外界美譽度的傳播,不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選擇回鄉,在政府的幫助下,精心修繕地坑院,創業經營民宿。村民直言,如果沒有基礎水管的鋪設,按照傳統的方式只能人工將生活污水挑上地面,僅這一點就會打消他們回鄉的念頭。
地坑院作為中國傳統民居中獨具特色的鄉土建筑之一,是黃河流域“人—水關系”長期適應的實物見證,也是中華文明長河中文化遺產的精彩篇章。我們應從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角度,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視角,理解流域人居環境及其鄉土建筑的人文價值和現實需求,保護好、利用好寶貴的流域文化遺產。
(作者為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廣東2027年將建成100個古樹公園
廣東省綠化委員會、省林業局、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日前聯合印發《廣東省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方案(2023—2035年)》,明確要扎實推進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留住綠美廣東鄉愁記憶【詳細】
合肥書記:園博園要盯著細節抓品質數著日子抓進度
自2021年10月全面開工以來,園博園數千名建設者夜以繼日、開足馬力推進項目建設。目前,園博園景觀、城市展園、園博小鎮、航站樓改造、南廣場等重點工程正在收尾沖刺【詳細】
廣東丹霞山:建設“科學名山”,爭創國家公園
丹霞山創建國家公園的進程再次受到人們關注。據了解,目前廣東省林業局已經啟動了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正在編制創建工作方案,緊鑼密鼓推進創建國家公園申請【詳細】
《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發布
《規劃》分為基本情況、總體要求、總體布局等9個章節,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保護管理體系、監測監管平臺、科技支撐平臺、保護措施等內容做了詳細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