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
|
甪直:獨具韻味的江南古詩
日期:2008-11-27 來源:大渝網 作者: 我要評論()
離開山塘古街后,我來到了計劃中的“甪直古鎮”,說實話一直對“甪”這個字心聲奇怪。“用”字頭上非要加上一“撇”,便成“甪”(第4聲,念鹿)。我揣著疑問走近了“甪直”。 ![]() 來到“甪直”給我最大的印象便是整個古鎮發青,水綠得透明、凝重而深沉。較“七里山塘”來說仿佛少了幾分刻意的人工化“炒作”,雖說也同樣高掛江南水鄉的標志——大紅燈籠,但整個古鎮基調顯得熱鬧中透著幾分寧靜,熱情中不乏自由的靈動隨性。古鎮上的人們照常如平時般忙碌著,沒有人很刻意的向你兜售本地的“土特產”及“工藝品”,只是在你路過其身旁時,很自然的向你張開一個樸實、親和的笑臉。那笑臉中透著古鎮水鄉的樸實與真摯,仿佛每位游客都是他們久違的親人。 “甪直”位與蘇州城東南的25公里的昆山市郊區,甪直原名為甫里,因鎮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因此古鎮專門鑄造了有個造型獨特的“獨角獸”,叫“甪端”,它是和龍、鳳、麒麟同類的神話產物,是一種傳統的吉祥物!爱f”字,三橫三豎的“用”字,上面一撇,就是指流向上海的吳淞江,這就是甪直的地形。 甪直鎮最大的特色便是水多、橋多。甪直歷來享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原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72座半,現存41座,造型各異、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平頂橋,也有裝飾性很強的雙橋、左右相鄰的姊妹橋和方便鎮民的平橋,其中兩橋相連成直角的雙橋有5處。很多有識之士都感慨的說,看了甪直,實際就等于參觀了一個古代橋梁的博物館,其橋梁的密度,遠超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這些穿梭在水鄉上的風格各異的橋梁宛如一根根筋脈與血管,將古鎮星羅棋布的水巷與老街緊緊鏈接在一起,同呼吸著“甪直”獨特的祥和、古韻、悠遠、凝重、深邃的水鄉文化。 甪直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鄉風格。甪直的農村婦女,她們歷來以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裾裙、著繡花鞋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服飾。所有這些傳統服飾在這些搖櫓的“船娘”身上得以延續。偶爾也能在鎮上能看到穿著這些傳統服裝的婦女上街趕集,這也是水鄉古鎮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在“甪直古鎮”呆了一天,習慣的隨心閑逛、走馬觀花。累了在小茶館歇會;餓了在當地的小農家飯館充充饑;搜索到有感覺的“風景”時,便毫不猶豫的拿起相機“咔嚓”幾下,隨地而坐速寫起來!爱f直”雖沒有“周莊”名氣大,但她比“周莊”更純粹,少了幾分“張揚”;。“甪直”雖沒有“山塘古街”細巧而精致,但她比“山塘古街”更大氣,少了幾分“精明”的商業運作。這就是我眼中的“甪直”,她是一首獨具韻味的江南古詩,纖細而不憔悴,含蓄而凝重,滄桑中透著秀麗,大氣中透著輕盈......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