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鶴鳴山[四川廣元]
鶴鳴山位于劍閣古城之東,山勢陡峻,風景秀麗,從山麓起有石級數千,拾級而上直達山巔。清代建筑的文峰塔矗立其頂,山脊蒼松掩映,山間翠柏蔥蘢。以初唐重建的“重陽亭”為中心,把眾多的文物古跡連成一線,歷來為“登高覽勝”之地。 鶴鳴山,又名塔子山,亦名東山,位于川陜公路劍閣縣城郊。相傳古代常有飛鶴棲鳴于此,道教創始人張陵在此跨鶴仙去而得名。近年來有學者認為這里是張陵開創五斗米教的發祥地,是道教勝地中的魁首,被稱為“道國仙都”,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歷代來此觀光的詩人墨客都喜在此題詩嵌碑、刻石造像、言志抒情。唐代三絕,就是唐人留下的古代文化佳品。 一絕:李商隱撰《劍州重陽亭銘》碑。 二絕:《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 三絕:摩崖道教造像。 現山上開辟了鶴鳴山公園,復建了古代建筑風格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亭、臺、樓、閣,1962年在鶴鳴山墾荒造林出土的宋代道教祭祀用品有銅壺、銅瓶、銅醮斗等;還有宋代龍泉窟產的精品“蓮瓣紋豆青瓷碗”,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在鶴鳴山已成為川北一大名勝。 一絕:李商隱撰《劍州重陽亭銘》碑。重陽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由劍州刺史蔣郁監造。因為蔣郁意在借重李商隱的名望,使自己的政績播美于當時,留名于后世,所以,邀請在梓州為官的李商隱為重陽亭作銘文。千余年來,碑為亭護,亭以碑聞。亭雖曾有壞毀,而唐碑卻保存至今。據重修重陽亭碑記:九月建于東山之上,坐南朝北,為重九登高觀景之所,故以“重陽”為名。北宋治平年亭圮碑傾,歷經宋、明清、民國初,或修或塌,時有興替。現存重陽亭系仿唐建筑風格,占地面積18.5平方米,高4.4米,灰色卷脊屋頂。宋刻“古重陽亭”四字,刻在亭后正中壁上,字跡精刻鐫深,蒼勁有力。李商隱所撰的《劍州重陽亭銘》唐碑,現存于重陽亭側的造像龕內,高1.88米,寬0.85米,小篆書陰刻文,是研究唐代文化的珍貴文物。 二絕:《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大唐中興頌》及序文,是中唐詩人元結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八月撰寫的。名為頌揚肅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亂”開創唐代中興局面的偉業,實則是文辭委婉,隱含諷刺,從一個側面揭露了唐王朝上層統治集團的貪婪腐朽和爭權奪利的斗爭,在一定程序上表現了作者痛恨藩鎮割據,渴望國家統一的政治態度。碑文是我國書法史上名家顏真卿書寫的。宋人文潛贊顏真卿書法云:“水部胸中星斗文,大師筆下龍蛇字。”千百年來,被歷代文人書法家敬仰。摩崖石刻通高的313厘米,寬384厘米,自左至右豎行陰刻20行,共229字,通體端莊,氣勢磅礴。碑文是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刻在湖南祁陽浯溪石崖上,又在南宋紹熙年間(1195年)由隆慶府(今劍閣縣)通判吳旰翻刻于此。至今碑刻完整,顏字風格猶存。 三絕:摩崖道教造像。重陽亭右側石崖上的唐代道教造像,是我國最大最好的道教摩崖造像,世界美術史、中國美術史均將它們列入章目重點介紹。現存的五龕造像,完整者二龕,均為長生保命天尊造像。“天尊”是道教最尊貴的天神之稱。其中一尊造像高1.8米,戴蓮花冠,著納托,持法器站蓮臺上肌膚豐腴,莊重面善,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雕刻家以概括而又簡練的線條刻就身形衣飾,形象逼真,以工整精巧的刀法刻就頭、手、眉、眼,體現了“壽比南山”、“長生不老”的意境與教義。龕兩邊各有淺浮雕兩組,為文臣、武士、護法神、妖魔、供養人等。不論是手持象笏者、披甲戴盔者、腰束戰裙者、足踏妖魔者,都各執劍、叉、索鏈、寶瓶、法器,怒目睹眼,形態各異,咄咄逼人。其中二尊是位于登豐閣內右龕的造像。像高192厘米,完整無損,頸脖細長,接近“立七、坐五、盤三、臥八”的傳統人體造型藝術的頭身比例。據石刻題記考察,它是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的藝術品。龕臺下還刻有雄獅、麒麟等祥瑞物。 此外,鶴鳴山還有“一郡奇觀”題刻《摩崖碑亭記》、明正德十四的刻的《劍州再建重陽亭記》、正德卯寅摩刻的《重陽亭詩有跋》、清同治十年鐫刻的《重修摩崖亭碑記》、光緒二十六年鐫刻的《重修重陽亭碑》等石刻。這些石刻藝術珍品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962年在鶴鳴山墾荒造林出土的宋代道教祭祀用品有銅壺、銅瓶、銅醮斗等;還有宋代龍泉窟產的精品“蓮瓣紋豆青瓷碗”,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編輯:理想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