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濕地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一點看法
河南三門峽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批建已經一年有余,具說還請了北京一家知名園林建設設計公司,付了可觀的設計費用,可在工程實施之初,其原有的核心景觀天鵝湖里的主要演員白天鵝便大批量遷移原因不明(甲蕤2007-12-258:35:55濕地中國),作為濕地工作者看到這樣的情況真的是痛心疾首,于是乎便有了些不成熟的想法,寫出來請大家給評評。 公園是水泥鋼筋筑造起來的森林中為數不多的生態之地,是人們緊張生活和工作之余休閑悅心的去處,人工建造的山水景觀和精心養育的生靈雖然不及天然的效益受用,相比樓群林立商場聚集人流熙攘的繁華鬧市,卻也是人們調節心理和生理時不可多得的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有針對性的以不同服務目的而建的公園便應運而生,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動物園”、“牧丹公園”等,以突出個性景觀作用,服務經濟發展和人們日益提高的需求。 城市濕地公園,顧名思義一是地點應該選在城市市區或近郊。二是應該有濕地特色,就是得有濕地特有的生境,有濕地特有的動植物組成的其它類型的公園沒有的觀償景觀。建設濕地公園的目的是以人為本,兼顧濕地動植物棲息,一要盡可能在不影響或通過人工措施更有利于濕地動植物正常生存的情況下,修建必須的旅游觀償設施及微縮景觀,使游人舒心悅目。二要使濕地公園成為特有動植物的基因庫,特別是例入國家瀕危保護級別的,如野大豆、大鴇、金雕、白天鵝等,使游人在賞玩的同時,增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三要使濕地公園成為科普教育基地,以濕地中鮮活生動的事例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環境的影響,讓大家從中了解到濕地這種特殊生境在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眾保護濕地的自覺性。四就是要充分利用濕地“地球之腎”的強大功能,吸貯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過濾降解工農業生產及城市排放的各種污染物,變有害為有利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公園是公眾的游園,目的是讓大家活的舒心愉快。讓濕地公園充分發揮濕地的特殊功能作用,讓人們了解濕地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就是最科學的以人為本,最能體現公眾的根本利益。 設計是我們建設每一項工程的重中之重,濕地公園建設更是如此。任何一項工程設計,都離不開我們對自然規律的詳盡了解和在自然規律基礎上的邏輯思維,這就是所為的專業科學知識,脫離了這些規律和邏輯思維,不管你描繪的意境是如何的令人向往,也實現不了建設濕地公園的真正意圖。樓臺近水芙蓉美,曲徑通幽花木多,飛影逐枝聽美曲,涉禽不駐枉自多。搖櫓碧波上,觀魚柳岸邊,晨曦踏霧覓鳥蹤,夕照信步聽林濤。這些雖有黃土塬區濕地的詩情畫意,卻不能體現濕地的真正所在。大河東去,濕地永駐,自然賜于這個區域的生靈一個都不能少才算完美,在本來就是濕地的范圍內建設濕地公園,必須是在原來基礎上的人工雕琢,只能是更高更好,更能體現濕地風情,否則,所有的鴻篇巨制要么只能是嘩眾取寵,要么就是空中樓閣中看不中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濕地公園的設計,首要的一條就是你的設計必須要得到濕地特有動植物的承認,必須有濕地的獨特生境,建成后能夠吸引外來濕地生物來此棲息或者讓原有的濕地生物能夠生存的更加繁榮昌盛。完全的以人為本,也就不是以人為本,因為你拒其它動植物于千里之外,也就失去了你建濕地公園的目的。 人的意識與自然規律的融合往往不能盡善盡美,科學界眾多志士仁人多少年來就是一直致力于這個課題的研究。科學發展觀就是強調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自然規律條件下的重點突破。袁龍平在農業科技領域的突破,就是人的意愿與植物自然生長規律相結合的典范。如若不按自然規律辦事,一切都是徒勞,甚至會事與愿違,給社會帶來災難。在六七十年代,資源循環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僻如人畜糞尿,腐熟后很快進入農田轉化為人和動物的可利用的生活物資,俗話說白菜蔥糞尿拱,別看難聽,有機無毒純綠色食品,特別有益于健康,這樣的方式即養人又養地,就連城市的也被農民充分利用(當時還沒有水沖式廁所),生活污水(如洗衣服就是直接用皂角板)也很少帶有毒物質,加上用于轉化的資源充足,很快就會被綠色植物利用轉化為人和動物的可用資源。環境沒有壓力,人們無憂無慮的享受著生態平衡給我們帶來的生存環境。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物質和生活需求的提高,特別是工業發展和化肥在農耕方面的廣泛使用,造成污染排放增加,廢物直接利用大幅度減少,空氣和土壤的污染都在加劇。農村秸桿漚肥已不存在,更不用說割草漚肥(延長了營養資源的轉換途徑),城市污水絕大部分直接排入河流或積存在低洼處,如滋生蚊蠅的倒還能循環的快一些(人常說的,發過來了就不臭了,實際上是污染物被這些生物轉換成了動物蛋白,被其它生靈使用。),含毒量高的甚至連蚊蠅都見不到,再加上人口增加和工業的不科學發展對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導致生態轉換資源大量消失,使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環境惡化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的身體健康。有的城市為了市民的飲用水安全,竟放棄近在咫尺的河水,花幾十億到百公里以外的山區筑壩建庫引水飲用。生態平衡、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成了政府管理人員教育他人和自勉的口頭禪。生態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就是人的意識違背自然規律所致。于是在城市建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成為時尚,意在消除環境污染,為市民創建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另一個原因就是熱點項目好批,國家也舍得投資。不管是國家投資還是地方自建,建設濕地公園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特別是沿河沿海的城市,做好了無論對本地還是對有影響的地方都是造福于民的功得事。但必須注意的是,這個做好是在自然規律認可的基礎上的。說到底,我們今后必須得認真研究自然規律與我們的行為關系,認識到我們以前的所作所為已經使羊亡了,以后的所作所為就必須先把牢補好。 濕地公園的設計和建設必須得有濕地專家的參與,應在專家的指導下,認真分析研究就近濕地區域內動植物的分布范圍和特點,生境和需求條件及組成比例,測定植物組成的各種原素含量,進而了解濕地與周邊環境的相互影響(如三門峽水庫退水后沉淀的泥沙上生長的成千上萬畝的蒼耳草與黃河水質和周邊環境有沒有關系),為正確設計打好基礎。建成的濕地公園必須是高于自然濕地的景觀而又不違背濕地動植物的活動和生長規律的場所(不能是建設之初,原有的動植物景觀就消失,如三門峽2007年冬——2008年初天鵝湖里的天鵝大批量遷移的現象,就說明這樣的濕地公園設計是一個失敗的設計。),應是適應當地污染物降解的先鋒植物積聚之地(給濕地植物一個生存空間,它給這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水源保護作用將是驚人的。),不單是游人的樂園,也應該是動植物的樂園,更應該是天隨人愿的“地球之腎”。
編輯:songgaofeng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