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濕地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中國濕地:護養綠“腎”
前不久,66歲的“老北京”粱宇終于有機會去了“早想去看看”的位于延慶縣的北京地區第一個濕地公園、北京唯一的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野鴨湖。 “這幾年,‘濕地’這個詞兒老能看見,北京人對濕地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了。”粱大爺說。 實際上,濕地就是天然的“水庫”(淡水貯存庫),它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看作“自然之腎”,具有許多特殊的生態功能,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水進入濕地后,各種物質隨水流緩慢而沉積,水中的營養物質能充分地被濕地植被吸收或積累在濕地泥層中,其中一些植物可有效吸收有毒物質。“由于濕地植物能夠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氮磷化合物,經過濕地處理總氮和總磷的去除率分別可達70%和90%以上。”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環境工程系主任冼萍教授指出。 延慶“濕地資源調查報告”顯示,目前那里的濕地保護面積已達1萬公頃,占到全縣總面積的1/20以上。廣闊的濕地水面、水生植被等還有效阻擋了西北地區的沙塵進入北京地區,龐大的植物系統吸附、固定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起到濕潤、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的作用,成為北京大氣的凈化場和過濾站。 “曾經,包括一些領導者,并不了解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認為防治干旱、洪水、沙塵暴這些自然災害才是最要緊的事,一提濕地,總覺得可以緩行。”擔任過北京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的侯寶昆指出,“其實,解決這些問題都要從濕地入手,專家調查說北京的沙塵80%來自本地,濕潤的地表是不會揚沙的——北京的沙塵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嚴重起來,那正是濕地面積大幅縮小的時候。” 自2007年年初開始,由北京園林綠化局安排,市林業勘察設計院等部門具體承擔組織了濕地調查,歷時1年半,提出了北京市濕地分類體系,查清了濕地面積和分布、動植物種類和分布等狀況,繪制了詳細的濕地分布圖并建立了濕地資源本底數據庫,并先后完成了北京“濕地資源監測與評價研究”、“濕地生物多樣研究”、“濕地保護與恢復對策研究”等科研項目,為制定京城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及科學施策奠定了基礎。 如今,北京約有5.14萬公頃的濕地,“面積相當于177個頤和園。”家住頤和園附近的粱大爺說,“可只占全市總面積的3.13%,還太少了,而且主要分布在郊區。”不過,他也獲悉,今年年內北京有望新增濕地公園6到7座;兩年內,將共建14個市級濕地公園(全市14個城近郊區縣分別至少建成1個。 最近,北京發布了市級濕地公園建設評估指導書,規定申報建成濕地公園,可獲得景觀補水價格優惠等補貼。“濕地公園中的濕地面積應占公園總面積的30%以上,并不小于8公頃。”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尹俊杰表示,濕地主要是保護區,一般限制人進入,“此次出臺的‘指導書’,旨在將濕地與城市功能性公園結合,讓市民享受濕地,并緩解城區‘熱島效應’與減緩氣候變暖。”目前北京市有水的公園共73座、濱河公園11座、郊野公園103座。 北京還正在著手重要濕地保護示范的建設,它們分為退牧還澤還草、退耕還澤還灘、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棲息地恢復、重點濕地保護區移民、生物治理“綠腎”試驗示范、退化濕地恢復前期論證研究等6大工程。 從全國范圍看,截至2008年底,已建立了80處濕地公園,更有55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36處國際重要濕地,目前擁有的濕地總面積約3800多萬公頃,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基本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公園、水源保護區、海洋功能特別保護區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1790萬公頃、約49%的自然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 自1992年加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國際濕地公約》)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搶救和恢復濕地資源,一批曾遭受破壞的天然濕地得以保護。從1994年9月開始,由國家林業局牽頭,17個部委共同參加編制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歷經6年,于2000年11月正式頒布實施。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這是中國中央政府第一次就濕地保護作出的明確聲明,表明濕地保護已經納入國家議事日程。該年12月7日,獨立、非贏利性的全球組織“濕地國際”授予中國國家林業局“全球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杰出成就獎”。2005年起,中國連續當選為《國際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成員國。 求保護與利用“雙贏” 提起中國南方名城杭州,人們大都會想到那里的“西湖”。如今,杭州人可能還要推薦“西溪”。 西溪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世界大都市中罕見的濕地,乃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 實際上,西溪濕地有著1800多年的人文背景,面積曾達60平方公里。據說文豪施耐庵(1296—1371)就是在此完成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水滸傳》的。近20年來,這里大量水域隨著“城市化”而迅速消失,人們養魚和豬、造田、辦廠、蓋房。到本世紀初,其濕地面積已銳減到10.08平方公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2003年8月以前,它是一條臭水溝,各種污物的“投放場”。此后,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這是在舍棄千億人民幣商業開發利益、從外資企業手中搶救下的濕地上進行的工程。 “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我經常到西溪打鳥、抓蛇。”中共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在一次電視采訪中說,如果一旦搞房地產的話,整個西溪濕地就會被破壞得蕩然無存,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我們就決定在1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都不準搞房地產。” 杭州市政府花了近6年的時間,用100億左右的人民幣,分3期整治西溪濕地,到今年10月,將會全部完工。 最初,工程只是作為“以水網沼澤為特征的濕地型風景區”來進行規劃設計,偏重于旅游景點的經濟效益。對此,專家們意見分歧很大。最終,除對保護區建筑進行拆遷之外,工程以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改善環境和水體質量、保護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保持動人的“人文肌理”、協調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加強科普教育為重點,對最精華、最具濕地特色的區塊實行相對封閉保護。此外,電線、電桿一律鋪設到地下去,哪怕1公里要花上4000萬元人民幣,同時設置水禽棲息地以及人工鳥巢等設施,使更多動植物能在西溪找到生存與繁衍地。對外開放生態旅游的區域,游客平均每天不得超過3000人,交通工具要“零污染”(采用搖櫓船和電瓶船)。 據報道,國家林業局有關專家面對西溪濕地公園非常驚訝:一因生態保護面積占94%(利用面積只占6%);二是它不以商業為目的,僅僅作為生態旅游,提供服務設施。 世界上關于濕地保護的模式有兩種:“基金保護”和“政府保護”。而在一些專家看來,西溪模式是“第三種”。 今年3月,《杭州西溪濕地國際城市綜合體概念規劃》接受專家評審。“保護西溪濕地,必須回答好3大問題:它能夠永遠像今天這樣美麗嗎?將來會不會被無數高樓大廈所包圍而成為一個‘洗腳盆’?為濕地保護作出犧牲的原住民,會不會因明天西溪濕地的保護而永遠失去發展機會?”王國平書記表示,西溪濕地保護的成敗取決于36平方公里西溪濕地國際城市綜合體建設的成敗,這又取決于能否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和最大公約數。 法制建設 近日,醞釀已久的中國《濕地保護條例(送審稿)》正在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待修改完善后,將報送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據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提供的情況,目前中國濕地面臨四大威脅:遭受開墾、開發等活動的大面積蠶食,面積在減少、萎縮;環境污染、質量惡化、功能減退;生物多樣性降低;泥沙淤積、水土流失。“如果說這種種威脅使濕地遭受明顯的‘創痛’,那么實際上濕地還有另一種‘隱痛’,即保護管理上的立法滯后、相關法律制度明顯缺位。”《法制日報》韓樂悟認為。而國家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調查規劃處處長鮑達明表示,由于立法滯后,許多應該建立的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立不起來。但事實上,這也與對濕地的認識有關。“什么叫‘濕地’”這個表面上“簡單”的概念卻成了長時間爭議的一大焦點,“所折射的正是部門之間的協調難。”有專家直言。 “從濕地的自然屬性和管理屬性來講,無論國際國內,其保護管理都必須要走多部門協作之路。”鮑處長說,如果濕地保護的相關部門之間形不成合力,不在一個統一的目標下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即使單項資源的執法做得很好,但最終還是達不到對濕地生態系統綜合功能保護的目的。 近幾年中,地方濕地保護立法有了很大進展。目前全國已有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湖南、廣東、陜西、甘肅、寧夏8個省(自治區)完成了濕地立法,其余絕大部分省也正在做立法調研和起草工作。這8個省,地域覆蓋了全國30%的國土面積。而由于各地濕地主要類型、濕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所不同,它們在進行濕地保護立法時提出的制度、措施以及管理程序等內容也不盡不同。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