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 專題資料|園林數據庫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
三、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與保護 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資源安全供應體系和戰略資源儲備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證國民經濟建設對資源的需要。 --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與安全供給。健全水資源開發、管理與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實施更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實施水資源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明確水權,實施流域與區域水資源總量的分配制度,合理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促進水資源利用與人口、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實施計劃用水與定額用水相結合的綜合管理措施,推行用水審計,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鼓勵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全面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實施水功能區劃管理制度,有效保護水資源;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改善水資源的宏觀布局;大力提倡污水再生利用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沿海地區積極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推廣應用海水淡化技術,補充陸地淡水不足。 --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大力發展天然氣、水電、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清潔能源,發展清潔燃料公共汽車和電動公共汽車,積極利用國外油氣資源,努力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清潔利用煤炭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強化能源節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沼氣、節能灶、太陽能、風能等,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實施“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改善能源布局。 --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大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監督和執法力度,制止亂砍濫伐林木、毀林開墾等行為,提高全民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積極落實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明確“責、權、利”關系,理順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深化林業的分類經營改革;調整和完善不適應的林業政策,切實減輕林業稅費負擔;提高科技含量,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淘汰落后生產方式,加快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林業產業;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全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 --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健全礦產資源法律法規體系;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調控,促進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合理布局。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工作,提高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對戰略性礦產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促進礦產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資源和市場,建立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和海外礦產資源基地。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保護。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定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發展規劃;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強海域使用審批,全面推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加強海洋監測、執法管理系統建設;開展全國性海洋生態環境調查與研究;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積極開發利用深海和大洋資源。 --氣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增強全民的氣候資源意識;建立和健全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及時修訂、更新氣候資源區劃;采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遙感技術,加強對氣候資源的監測與評估;建立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試驗示范基地。重點做好農業氣候資源、風能、太陽能的監測、區劃、規劃和試驗示范工作。 --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建立戰略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建立戰略礦產資源安全供應的預警系統,在大城市實行多水源供給的水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采用國家儲備與社會儲備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石油等重要礦產資源戰略儲備。 建立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形成類型齊全、分布合理、面積適宜的自然保護區,建立沙漠化防治體系,強化重點水土流失區的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綠地建設,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監測及安全評價。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與安全評估技術和標準體系,形成國家級、區域級、保護區等多層次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采用遙感和地面監測等現代技術手段對森林、草地、濕地、農田、自然保護區、沙漠、水土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大型生態建設工程、重點資源開發區及土地利用變化等進行有效監測與管理,對嚴重突發污染事故和海上赤潮、石油污染、沙塵暴等災害進行應急跟蹤監測;建立生態環境安全評價及預警預報系統。 --建設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重點保護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東北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治理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危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逐步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和林副產品的需求。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六大林業生態工程。 --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現有森林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物、荒漠生態系統、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等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強化現有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野生植物、地質遺跡、古生物遺跡等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區域及青藏高原的重要天然濕地,西南、東北以及西北荒漠地區等生物多樣性豐富、原生生態系統保存較好且生態敏感區域以及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有計劃地建立一批質量高、有實效的自然保護區。合理空間布局,加強生物走廊帶建設。 --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現有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在江河源區,長江、黃河和松花江等流域重要濕地(湖泊),塔里木河、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南方紅壤丘陵區、黃土高原、北方土石山區,農牧交錯區、干旱草原地區,近海重要漁業水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調整生態功能保護區內的產業結構,發展生態“友好型”的產業,最大限度地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堅持“封育為主,宜治則治,宜荒則荒”的原則,盡快恢復與重建生態功能。 --防治土地沙化。制定適合土地沙化地區經濟發展的經營機制和政策,研究、推廣防治土地沙化的適應耕作制度;形成防、治、用有機結合的土地沙化防治體系;干旱沙漠邊緣及綠洲類型區以保護現有植被為主,在綠洲外圍建立綜合防護體系;半干旱沙地類型區主要是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主要是在做好現有植被保護的前提下,對人類經濟活動集中地區的沙化土地進行治理;黃淮海平原半濕潤、濕潤沙地類型區應全面治理沙化土地并適度開發利用,南方濕潤沙地類型區應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和開發。對不具備治理條件和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采取措施,嚴禁開發。 --加強水土保持。完善水土保持政策,落實國家對退耕還林、還草的各項政策,加強基本農田和草原水利建設;堅持水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水土流失治理與群眾脫貧致富、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實施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防止大規模開發建設過程中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研究、開發和推廣水土保持實用技術,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優良品種、管理方法和手段。 --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編制風景名勝區規劃,并嚴格實施。風景名勝區規劃中要劃定核心保護區(包括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區和史跡保護區)保護范圍,制定專項保護規劃,確定保護重點和保護措施。核心保護區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風景名勝區規劃要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一致。 --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建立并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按現代化城市的標準,確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綠地和較大面積的城市周邊生態保護區域。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力度,提高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大力推動園林城市創建活動,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城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及市容環境管理,減少揚塵和噪音。
編輯:admin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