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動態|綠化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我國杜鵑新品“正名”難
“我國的杜鵑花品種太少了、太單一、太老了,幾乎每次都是那幾個品種……”不久前,很多參加第七屆全國杜鵑花展的生產企業這樣感嘆道。據了解,我國杜鵑花產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雖然已經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特色產業,但品種單一、花期集中、應用面狹窄、名稱混亂等問題也逐步凸顯。其中杜鵑花品種更新速度慢極大地制約了杜鵑花產業的發展。日前,中國花卉協會杜鵑花分會以及眾多杜鵑花生產企業已開始行動,積極尋求解決之策。 “沒名分”制約品種更新 我國杜鵑花雖然野生種質資源豐富,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卻不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很早就開始進行杜鵑花新品種的選育,選育出來的不多的幾個品種雖然進行了國際新品種登錄,但大規模推廣應用還有很多障礙。很多企業因為沒有自主產權的新品種在市場上無法占有主動權。 在浙江省金華萬盛園藝場負責人方永根看來,杜鵑花并不是沒有新品種,而是有太多的新品種得不到應有的“名分”,從而極大影響了這些新優品種的應用與推廣。花卉育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我國有一大批長期活躍在杜鵑花生產一線的育種者以及業余育種愛好者,面廣人多,民間育種又有投入低、推廣快的特點,更能適應當前市場。然而對于還未進行國際登錄和在國內申請新品種保護的新品種,至今國內還沒有一個較權威的行業組織來給予認可。 方永根告訴記者,該場長期進行杜鵑花育種,至今已有500多個新優品種育出,有300多個正處于推廣階段,但每年只能選擇三四個新品種進行保護登錄,即便是有些實力的企業,要對每個新品種都進行保護登錄也是不現實的,一些業余育種愛好者則更不會去登錄。他認為,這種現狀很容易造成杜鵑花在日后推廣過程中名稱混亂,同時也不利于提高育種者的積極性。 “品種登記”有例可循 很多生產者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國內成立一個有公信力的行業組織。通過這一行業組織,對廣大育種者的新品種進行及時認定登錄,是對育種者成果的肯定,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也能促進新品種的推廣。同時,新品種得到認定,育種者還可以從政府渠道獲得支持,反哺育種工作,形成良性發展。 這一設想在其他品種上也有先例。蘭花、茶花、荷花等品種國際登錄權都不在我國,但中國花協的相關分會分別設有相應機構進行品種登記。這些類別的花卉新品種均是通過專家鑒定等一系列途徑獲得業內的廣泛認可。中國花協蘭花分會秘書長、蘭花品種登錄注冊委員會副主任何清正告訴記者,該委員會從1994年就進行中國出產的蘭科新品種的注冊登記,登記人需提供所持品種父母親本來源等相關信息,通過專家鑒定后可確認為新品種。目前每年有幾十個新品種登記在冊并在公開報刊上發表。何清正認為此舉效果很好,對推動蘭花產業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針對杜鵑花產業現狀,很多生產者認為可以借鑒蘭花的這一做法,即不涉及知識產權問題,只要承認該新品種是由誰選育出來即可。方永根已組織相關人士,擬好初步方案,準備提交中國花協及相關組織,建議成立中國杜鵑花新品種相關登記機構。他認為,當前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花卉新品種國際登記權均掌握在外國人手上,對保護和普及我國新品種十分不利。建議在國內建立杜鵑花登記機構是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花卉苗木新品種登錄機構,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觀念,樹立自己的權威。至于運行的方式可以不拘于國際登錄形式,以后與國際接軌還是一直獨立運行視形勢而定。蘭花登記機構在業內也有很大的權威性,杜鵑花已落后于蘭花等其他花卉很多年,這項工作宜盡早著手。 多方共同探索方有解決之道 為解決杜鵑花新品種“正名”難的問題而提出來的這一方案得到了很多杜鵑花生產企業的支持。福建永福花卉研究所所長陳子望表示建立國內的權威組織不是“妄想”,具有可操作性,需要進行不斷地嘗試和完善。 在一些生產企業和業余育種愛好者對成立國內登記組織熱情很高時,杜鵑花分會針對產業現狀,也積極謀求解決之道。該分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長芹研究員認為,民間杜鵑花育種力量不可小覷,但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所培育出來的是否是新品種也得不到有效的檢驗。對于申請成立類似蘭花等品種的國內登記機構,張長芹并不持樂觀態度,她認為一方面這種“登記”在遇到糾紛時很難成為法律依據,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花卉出口,另一方面,蘭花、茶花等登記機構雖然有值得杜鵑花借鑒的地方,但畢竟各種花卉產業發展情況不同,景氣程度也不同,實際操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她建議一些生產企業和業余育種者在育種過程中多收集資料,作為新品種登錄時的有效依據,同時進行必要的國際登錄和申請品種保護。“杜鵑花產業所存在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育種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希望廣大育種者要保有正確的心態來對待。”她表示。
編輯: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