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動態|綠化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漳州花卉出口尚需內修外練
春江水暖鴨先知,產品出口到歐美、日韓等多個國家的福建漳州花卉業率先感受到部分國家經濟回暖的脈搏,體驗到出口增長的喜悅。這是當地政府和出口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的成果,但要讓漳州花卉在國際市場上走得更遠,還需要群策群力。 變化:出口遭春寒今冬回暖 根據漳州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計,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漳州以人參榕、虎尾蘭以及多種沙生植物為代表的花卉商品遭遇出口寒冬,這股強勁的寒流持續到今年春季慣常的出口高峰期。整個上半年,漳州花卉出口額僅為1303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0%。進入下半年后,漳州花卉出口則迎來了“秋收”季,連續4個月花卉出口同比呈現正增長,而且增幅達到20%至30%。目前,出口訂單主要來自歐洲和東南亞國家,以往從中國進口大量小盆栽的韓國需求增長跡象不明顯。 眼下,歐洲國家的圣誕節將至,漳州當地的花卉出口企業正忙著接單出貨。在他們看來,這個冬季相對去年不太“冷”。漳州漳浦縣沙西鎮是人參榕和小葉榕盆景的主產區,每年從這里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榕樹超過150個貨柜。11月,漳浦縣順新榕樹盆景場總經理李寶新正忙著接單出貨。這兩年,沙西鎮的人參榕有60%至70%是通過他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據他介紹,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是人參榕銷售旺季,通常在10月份荷蘭國際花展之后,歐洲客商就開始到漳州現場或者通過網絡看貨下單。經過去年的蕭條后,今年訂單量已基本恢復到前年水平,客商通常根據需要提前一個月下訂單,今年大訂單一單可達到20多個貨柜,小訂單也有4個貨柜。另外,仙人掌、蕨類、羅漢松、蘇鐵等盆栽植物出口量也正處于逐步回升中。 原因:走出去推動對接提速 危中尋機,是漳州花卉企業在出口遇冷后堅持的積極態度。自2007年以來,漳州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閩荷花卉合作,金融風暴席卷而來時,閩荷花卉合作進程顯著提速,其中《閩荷花卉產業合作交流》項目被福建省發改委列為2009年福建省重點項目,閩荷花卉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記者從漳州市林業局了解到,目前由漳州政府推動的閩荷花卉合作(荷蘭)有限公司暨漳州市花卉產業辦駐荷蘭代表處,已在荷蘭正式掛牌,公司在荷蘭的花卉恢復農場正式啟動運營,這使得漳州出口到荷蘭的部分花卉產品有了深加工場所。不僅如此,公司還取得了荷蘭花卉拍賣市場的注冊會員資格。今年4月份,人參榕以漳州自有品牌在荷蘭拍賣成功,而且是以A1的特級價格成功交易。 除了政府搭臺外,出口企業也不再坐等客戶上門。10月份剛從荷蘭回來的李寶新表示,以往漳州榕樹不愁銷路,主要由客戶上門訂購或通過網絡下單,當地企業很少自發去國外了解市場。這次他借荷蘭國際花展之機,用一周時間細細考察了荷蘭的生產企業和賣場,了解到荷蘭依靠精細化生產才有標準化的榕樹盆景面市,也聽取了荷蘭客商對中國榕樹盆景“質量不錯但包裝太差”的評價。“雖然在荷蘭期間我沒能抽出時間去游玩,但很值得,了解歐洲市場對我今年的訂單增加很有幫助。出口企業真的要出去走一走。”現在說到荷蘭之行,李寶新感嘆頗多。 去國外參觀或者參展,成為漳州花卉尋找新市場的主要方式。現在,印度、越南、西班牙等新興出口市場就是通過展會交流對接成功,使得漳州花卉有了更寬廣的市場空間。 眼下,中東市場的商機正被漳州出口企業看好。在荷蘭,漳州企業發現很多中國產花卉出口到此后,又大量流通到中東市場。為此,李寶新計劃明年帶產品直接到中東市場的流通樞紐迪拜參展,希望能夠與中東各國花卉經銷商直接對話,打通漳州花卉與中東市場直接貿易的渠道。 前路:練內功開拓新興市場 在經濟復蘇時期,漳州花卉業要抓住國際市場更深、更廣領域的機遇,還得深修內功。在漳州,無論是出口的榕樹盆景、多肉植物,還是占據國內市場90%以上份額的水仙種球,主要都是大田露天生產,花農生產人參榕和水仙就像糧農種稻麥,靠天氣、憑經驗、碰運氣。為此,福建省花卉協會進出口分會董金龍認為,漳州花卉業要走得更遠,生產者和貿易企業都要理清一個概念:花卉原材料、商品、禮品、展品之間的差異。他說:“在荷蘭拍賣成功的人參榕價格是漳州出口價的十多倍。為什么?因為出口的只是半成品,在荷蘭經過深加工,充分提升了人參榕的觀賞價值。漳州的花卉經營者要拓展利潤空間,就得從抓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開始。” 現在漳州南靖的國蘭有一部分出口到韓國等地,漳州水仙出境到臺灣的數量也在每年遞增,但這些花卉產品要真正走向廣大的國際市場,首先還得設施化,這需要企業轉換生產理念,還需要當地政府合理的統籌規劃和充分的政策支持。南靖縣源泉蘭園今年投資興建了12畝適合國蘭生產的標準化溫室,園主張志松表示,他為此承擔了很大風險。在當地像他一樣想通過投資設施來提升國蘭品質的企業不在少數,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很少。原來,在南靖縣豐田蘭花市場一帶,土地租用期大多為30年,現在已租了10年,下一步政府將如何規劃開發,企業心中都沒底,生怕剛投資建好了設施,土地又被政府收回。存在同樣問題的還有生產并出口盆景和沙生植物的漳州百花村,有資金的大老板不少,但搞設施建設的沒幾個。“無論設施好壞,政府一旦征地僅僅賠償幾萬元,企業哪還敢建設施?若政府能加強土地統籌規劃,讓投資者看到長遠規劃,企業投資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將大大提升。”張志松表示。
編輯:justin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