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動態|綠化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2008年我國花卉外貿數據解讀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花卉產業也像制造業一樣發生了明顯的產業轉移。我國多樣的氣候、豐富的勞動力以及日益向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氛圍都被國際花卉業投資者視為理想的產業轉移承接條件。 通過對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花卉分會今年下半年發布的2008年我國花卉外貿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中國花卉產業呈現明顯的四大區域貿易流向:首先,中國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合作頗為密切,這主要緣于地域接近、運輸成本低以及資源互補等因素;其次,與世界花卉集散中心荷蘭有大量貿易往來,進一步與全球花卉市場對接;再次,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洲有較多進出口雙向貿易聯系,美國花卉市場的日漸飽和驅動其向中國尋求新的市場機會;第四,與南美洲智利等國家有較頻繁單向合作。 種源顯著依賴進口2008年中國進口花卉總量約40萬噸,總額為1.37億美元。按來源分析,排名前五位的分別為荷蘭、泰國、中國臺灣、智利及美國。其中,從荷蘭進口最多,數量達31.9萬噸,金額達6980萬美元,產品包括種球、種苗、鮮切花(菊花、蘭花、月季等)、鮮切葉/枝、盆花以及干切葉;自泰國進口數量達1.5萬噸,金額達3250萬美元,主要為蘭花鮮切花及種苗;中國大陸從臺灣地區進口的數量達3200噸,金額達1300萬美元,主要是盆花、種苗、鮮切花以及鮮切葉/枝;智利進口數量達2.6萬噸,金額達500萬美元,主要是種球;美國進口數量達1.2萬噸,金額達275萬美元,產品多樣。其他進口較多的國家還有新西蘭、韓國、哥斯達黎加、比利時及西班牙等。 從進口花卉產品類別構成上看,種球進口金額所占份額最多,達52%。近年來雖然我國自產種球質量有了一定提高,但整體上標準化程度仍然較低、難以實現穩定的規模供應,大量種球依靠進口說明我國種源研發能力較低。許多地方政府在執行科技興農政策時,都把實現種源快速更新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這雖然在短期內解決了花農生產的成品品質問題,但長期來看,仍需要加大國產種源研發力度。 其次是鮮切花和種苗,分別達23%和21%。我國是鮮切花和種苗生產(或代工)大國,近年來,隨著全球花卉產業的轉移,一些外商不再依托在中國的代理公司,而是直接在中國大陸投資建立鮮切花或種苗生產基地,比如比利時愛索特植物園藝有限公司(EP),在上海金山區投資建設了鳳梨生產基地;歐洲最大的紅掌種苗供應商之一荷蘭瑞恩公司也于2008年10月在我國上海成立了分公司。種源生產轉移局面有利于我國在種源方面占據主動地位,因為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會引入更多的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有助于提升我國本地花卉企業的技術對接能力。 鮮切花出口金額最多2008年中國花卉出口總量約為38萬噸,總額達1.57億美元。主要出口國是日本、荷蘭、韓國、美國、新加坡及泰國等。其中,向日本出口的數量為13.9萬噸,金額為7700萬美元,產品較為多樣,包括鮮切花(菊花、康乃馨等)、鮮切葉/枝、干切花、干切葉、種球、種苗以及盆花,均能達到全年供應;對荷蘭的出口為7.9萬噸,金額為2600萬美元,鮮切花未能打入荷蘭市場;對韓國的出口為5.8萬噸,金額為1100萬美元,種苗及鮮切葉/枝均能全年供應;對美國的出口為2.6萬噸,金額約為1100萬美元。 具體來看,鮮切花出口金額最多,達5000萬美元,約占總出口額33%,康乃馨和菊花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月季次之。 日本是進口花卉品質檢驗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一直以來,我國由于嚴重缺乏物流中心和全程冷鏈運輸所導致的花卉產品質量不穩定、產量結構性過剩、花卉種植者對市場需求分析不足以及分級標準的差異,致使花卉對日出口存在巨大隱患。但目前我國一些企業已經在經營模式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探索,如采取“候鳥式合作基地”模式及收購方式,充分利用國內不同區域優勢及自身貿易信息資源,整合生產,再輔以收購,以此實現全年穩定供應。 種苗“含金量”最低種苗出口金額為2300萬美元,占總出口金額15%,但數量占總出口量一半以上,價值含量是所有類別中最低的,僅為0.12美元/千克。這說明我國出口的種苗在國際市場上屬于低端產品。近年來我國種苗出口呈現了快速發展勢態,最集中的出口目的地是荷蘭、日本、韓國及美國等,主要出口省市為上海和廣東。 從本世紀初花卉產業專業化分工以來,大批“生物科技”類花卉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他們大多從事種苗代工生產。由于質量不穩定等技術因素和難以避免的非貿易壁壘因素,代工種苗對世界經濟氣候反應敏銳,且我國生產者缺乏聯合意識,既沒有形成區域品牌特色,又不具備集體議價能力,造成量大價低的現象。但隨著我國新品種保護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國外種苗企業直接在中國生產,先進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會相應輸入,出口種苗低含金量的情況有望得到改善。 充分重視開發干切花市場我國進、出口干切花的價值含量均高于其他產品,分別為19.85美元/公斤和8.14美元/公斤,這說明干切花產品屬于高端產品。云南是我國干花原材料最為豐富的產地,發展干花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云南干花產業已至一定規模,國內銷售至北京、天津、烏魯木齊、成都、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等城市,出口業務逐年遞增,但我國干切花藝術造型的新穎性、獨特性不夠,原料和產品市場更缺乏行之有效的標準。因此,盡管我國干切花產地不缺乏,但高檔產品仍需依靠進口。相關數據顯示,主要供應國有哥倫比亞、日本及法國等。在數量上,日本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干切花占其總需求量的49%,而從其第二大干切花供應國哥倫比亞進口的數量比例只有25%。如果不深入分析,很可能被這一數據和8.14美元/公斤的價值含量所迷惑,誤以為中國干切花產業具有很強優勢。筆者進一步計算了日本干切花進口國別的金額百分比,發現情況剛好相反———日本從哥倫比亞進口的干切花金額最多,占其產品總進口額的45%,而中國大陸排名第二,僅占22%的份額。中日在區位上近接,運費較便宜,這是我國干切花得以大量出口日本的主要原因,而在質量上我國尚處下風。因此,哥倫比亞既是我國干切花進口的重要供應國,也是我國干切花最大出口目的地國———日本的重要供應國。也就是說,哥倫比亞既是我們的合作方,又是競爭對手。哥倫比亞的花卉經營模式值得我國花卉學者深入研究。
2008年中國花卉進出口主要數據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