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位于湖南省東部,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長、株、潭“金三角”一隅。規劃建設中的天池公園位于蘆淞區南部,楓溪生態城境內核心區域,占地97.6公頃。本規劃將其定位為以自然山水為背景,融歷史文化、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為一體的市級綜合公園。
設計理念: 當代城市公園的特征在于保護場地的自然肌理并保存前人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方式,由此構成的自然文化應作為公園設計的文化內涵主體,避免符號化的歷史文化表現手法帶來的人工造作痕跡。本次設計的理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恢復自然風貌
恢復地貌、植被和水體的自然特征,以此作為公園的空間骨架,展示當地的第一自然特征。根據自然植被的分布,形成植被與山體、水系的結合,體現再自然化的公園設計理念。
2、保留田園風光
優美的田園風光,歷來被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現在又重新成為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田園作為第二自然體現出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思想。保留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營造鄉村景觀,不僅對現代城市居民構成巨大的吸引力,成為市民認識自然、體驗自然生活的場所。而且為部分失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還可為游人和周邊居民提供“綠色的”糧食與蔬菜。
3、展示城市特征
株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工業城市,工業的印記隨處可見。現代株洲需要向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方向發展,但是工業的歷史不能忘卻,它是株洲建國后發展的見證。規劃為了喚起人們的記憶,設置若干工業構筑,結合觀賞、游憩功能向游人展示古老工業重鎮的風采。
4、再現歷史文化
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傳說是株洲的財富,大溪文化和龍山文化在株洲歷史也有其一席之地。規劃中發掘這些古老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具體的形式展現。
5、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化不應完全抹去當地的自然與歷史痕跡,相反,在城市化區域保留一片自然與鄉村構成的歷史文化遺跡,如山形水系、自然植被、農業生產等,并以此接納未來的城市居民,形成與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是公園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最佳體現。
綜合分析湖南及公園周邊區域景觀類型,歸納出“山、村、田、水”四個景觀元素,作為本規劃設計的框架基礎。
根據對公園周邊區域和公園內部的地形、水系、植被、村落、道路分析,規劃中將公園用地分為保護區、改造區和利用區三類。
以之前科學的分析結果為基礎,對場地進行適宜性分析,再結合當地文化、場地的景觀元素等方面,進一步確定景區的景觀結構為:一池、兩帶、三山、四區、十景。
一池:公園東側的多片魚塘,規劃拆除堤壩形成一個完整的水面
兩帶:公園的兩條水系。一條為內部兩片山脈夾峙的山谷溪流及水塘聯結成的水帶;一條為公園外圍隔離帶,由楓溪新港和規劃在京廣鐵路內側開挖的條形水系組成
三山:提煉株洲當地的大溪文化、龍山文化、神農文化的精髓,在三座山體山脊線上設置建筑、小品設施、停留點,補植草花,形成主題文化游線
四區:規劃中以四條山脊線為邊界,將公園分為空間類型不同的四片區域
十景:在四區的基礎上,依據各地塊空間類型和地貌特點設計十個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