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91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色网,国产性色强伦免费看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一区_青青草欧美_国产午夜精品无码理论片_亚洲成人精品免费_夜夜草专业av导航_免费碰碰视频在线观看

城市防災公園規劃研究
[日期:2008-06-18]  來源:《中國園林》  作者:李景奇 夏季   發表評論(0)打印



摘 要:從防災公園的定義及功能入手,綜述了國內外防災公園的規劃建設情況,并結合對北京市防災公園規劃建設現狀的實際調查,重點探討分析了城市防災公園規劃原則與布局,進而對城市防災公園體系與避難空間規劃進行了初步探討,對我國城市防災公園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理論價值與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字景觀設計;防災公園;研究;應急避難場所;平災結合

  “城市”是一定地區范圍內經濟、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勢必造成極大的損失。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1994年美國北嶺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和2003年伊朗巴姆大地震等嚴重的地震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類自身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是一個災害較多的國家。長期以來人們對城市防災工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上市民防災意識的缺乏,使城市的整體防災減災功能一直遠遠滯后于城市發展。城市防災公園在抵御災害發生后引發的二次災害和避災、救災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在城市減災工作中充分考慮城市防災公園的規劃建設。
  1 防災公園的定義及功能
  1.1城市防災公園
  日本對防災公園的定義是“由于地震災害引發市區發生火災等次生災害時,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強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災構造而建設的起廣域防災據點、避難場地和避難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園和緩;中綠地” [1]。
  1.2防災公園的功能
  防災公園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難者避難及對避難者進行緊急救援。具體包括:防止火災發生和延緩火勢蔓延,減輕或防止因爆炸而產生的損害,成為臨時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發生大火時的暫時集合場所、避難中轉點等)及最終避難場所、避難通道、急救場所、災民臨時生活的場所、救災物資的集散地、救災人員的駐扎地、倒塌建筑物的臨時堆放場等,中心防災公園還可作救援直升機的起降場地,平時則作為學習有關防災知識的場所。
  2 國內外城市防災公園的發展
  2.1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城市的防災減災實踐
  城市防災綠地建設最早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歐洲有許多建于地震區的城市,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亞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為了防災減災的需要,在災后的重建規劃中改變了原來的城市形態:由筆直寬闊的城市大道代替狹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兩旁種植行道樹,并且規劃建設一些特大型的廣場與之相連,使之成為相對完善的防災、避災、救災體系。
  2.2美國公園系統中的防災規劃
  美國1871年?0月9日,發生了著名的芝加哥火災,中心市區受災面積達730hm2,10萬人無家可U]。在災后重建規劃中,美國開始考慮建造公園系統,以綠地開敞空間分隔原來連成一片的市區,提高城市的抗火災能力。隨后奧姆斯特德與沃克斯在南部公園區的杰克遜公園和華盛頓公園設計中,規劃了連接杰克遜公園和華盛頓公園的公園路。路中間一條連續的水渠,連通了杰克遜公園的咸水湖和華盛頓公園的人工池,以起到疏導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園系統通過公園與公園路分割建筑密度過高的市區,用系統性的開放性空間布局來防止火災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的規劃方法與思想,極大地豐富了公園綠地的功能,成為后來防災型綠地系統規劃的先驅,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種規劃手法與思想傳到日本,促進了日本第一個系統性的綠地系統規劃——關東大地震復興規劃的產生[2]。
  1883年,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公園系統的規劃建設中,昆·布朗提出了“關于明尼阿波利斯公園系統的建議”,他認為該市擁有豐富的水系和獨特的自然資源,又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公園系統的建設應該起到保護自然環境、凈化空氣、防止火災和傳染病蔓延等作用。
  2001年美國“9.11”事件后,為強化整體防衛,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建立以“防災型社區”為中心的公眾安全文化教育體系。其“防災型社區”需具備三大功能,即災前預防及準備功能、災時應變及抵御功能、災后復原及整體改進功能。美國國土安全部規定社區事故風險狀況評估要先確認社區易受災的地點及環境,再確認災害源及可影響的范圍,找出易發生災害的建筑或區域,并制作社區防災地圖等[3]。其中也包括了將社區公園與災時避難結合的計劃。
  2.3日本防災公園的發展
  日本是一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四面臨海的島國。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地震、臺風、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災害經常發生。江戶幕府時期,江戶城中設置火除地,通過將沿街的建筑物往兩側后退,空出類似廣場一樣的空地,作為在火災時的避難場所,并且防止大火蔓延,起到防火帶的作用。火除地具有防災、集散、社交娛樂等功能,已經具備了城市公園綠地的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進入了快速的城市化時期。為了解決城市化帶來的眾多問題,1919年日本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全國通用的城市規劃法規《都市計畫法》,其中規定各城市必須將城市公園作為一項基礎設施列入城市規劃(表1)。
  2.4我國防災公園的發展
  (1)我國大陸地區的防災空間規劃
  我國大陸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十分復雜,自古災害較多。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是迄今為止400多年來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次。震后重建的綠地系統規劃為避難、減災、減輕災害損失提供了重要條件,擴大了市級公園面積,并且這些公園都與市區抗震通道相接,萬一發生地震能使大型救災專用車輛通行,保證抗震救災工作通暢及時,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綠地中去。而在我國臺灣地區制定的都市防災規劃中注重防災生活圈的建設。在都市計劃防災空間六大系統中,公園是重要的避難空間和物資空間。
  2003年10月,北京建成國內第一個防災公園——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它擁有39個疏散區,具備了10種應急避難功能:①應急避難指揮中心;②應急避難疏散區;③應急供水裝置;④應急供電網;⑤應急簡易廁所;⑥應急物資儲備用房;⑦應急直升機坪;⑧應急消防設施;②應急監控;⑩應急廣播功能。北京已經計劃在八大城區乃至更大范圍內建立應急避難場所,已建和在建的共有27處,目標是保證居民在10min內即可到達一個避難所。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慶、南京等城市對防災公園的建設也予以了高度關注,并著手開展;隹備、規劃和建設工作。
  2004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力口強防震減災工作的通知》(國發[2004)25號)明確指出“要結合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建設,規劃設置必需的應急疏散通道和避險場所,配置必要的避險救生設施”。中國地震局印發了《關于推進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意見》,積極推動省會城市和百萬人口以上城市災害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設計,對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原則、建設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議。2004年川月開始實施的《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各相關部門和各區縣依據北京城市規劃,在市民生活、工作地點周圍,規劃、建設和維護城市應急避難場所,保障在緊急情況下為市民提供疏散、臨時生活的安全場所。
  {2}我國臺灣地區的防災空間規劃
  我國臺灣地區位于亞熱帶地區以及環太平洋地震帶,長年濕熱多雨,地震、臺風頻發,自然環境條件極為敏感。1996年臺灣“內政部營建署”總結公園綠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綠地系統包括生態綠地系統、防災綠地系統;景觀綠地系統和游憩綠地系統。防災綠地系統主要包括防災路徑、防災空間、防火綠道和緩:中綠地等。并指出城市公園廣大的綠地空間具有阻隔噪聲、防塵等促進環境衛生的功能,并且可作為防空、避災的緊急避難場所。
  臺灣“9·21”大地震喚起了臺灣各界對防災相關領域的重視。強化城市防災體系的建構隨著災后重建展開,根據城市遭受地震災害所可能產生的避難行為與救災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災規劃。在都市計劃防災空間六大系統中,公園是重要的避難空間和物資空間(表2)。
  3 防災公園體系規劃
  3.1城市防災綠地規劃
  城市防災綠地規劃,應當在綠化帶建設的基礎上,完善連接大公園、河流、農田等開敞空間的避難網絡系統,著重規劃好城市濱水地區的減災綠帶和市區中的一、二級避災據點與避難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災體系[4]。
  (1)一級避災據點
  災害發生時居民緊急避難的場所。應按照城區的人口密度和避難場所的合理服務范圍,均勻地分布于市區內;常由散點式小型綠地和小區的公共設施組成(如小學、社區活動中心、小區公園等)。為保證一級避災據點的安全性和可達性,必須保證其與地質危險地帶和洪水淹沒地帶的距離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兩條以上避難通道連接。
  (2)二級避災據點
  震災后發生的避難、救援、恢復建設等活動的基地,往往是災后相當時期內避難居民的生活場所,可利用規模較大的城市公園、體育場館和文化教育設施組成。
  (3)避難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將一級、二級避災據點連成網絡,形成避災體系。同時,為防止城市居民避災地、城市自身救災和對外聯系等發生;中突,避難通道應盡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為保證災害發生后避難道路的通暢和避災據點的可達性,沿路的建筑應后退道路紅線5~10m,高層建筑后退紅線的距離還要加大。
  (4)救災通道
  災害發生時城市與外界的交通聯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災的主要線路。主要救災通道的紅線兩側,應規劃寬度10—30m不等的綠化帶,保證發生災害時道路通暢。
  3.2防災公園布局原則
  (1)綜合防災、統籌規劃原則
  除了防災公園以外,廣場、體育場、操場、停車場、學校、人防工程、寺廟、空地等都可以選作避難場所。配置防災公園應當考慮對城市多種災害的綜合防災,配合其他各類避難場所統籌規劃,”。平洋地震帶,長年濕熱多雨,地震、臺風頻發,自然環境條件極為敏感。1996年臺灣“內政部營建署”總結公園綠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綠地系統包括生態綠地系統、防災綠地系統;景觀綠地系統和游憩綠地系統。防災綠地系統主要包括防災路徑、防災空間、防火綠道和緩:中綠地等。并指出城市公園廣大的綠地空間具有阻隔噪聲、防塵等促進環境衛生的功能,并且可作為防空、避災的緊急避難場所。
  臺灣“9·21”大地震喚起了臺灣各界對防災相關領域的重視。強化城市防災體系的建構隨著災后重建展開,根據城市遭受地震災害所可能產生的避難行為與救災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災規劃。在都市計劃防災空間六大系統中,公園是重要的避難空間和物資空間(表2)。
  (2)均衡布局原則
  即就近避難原則,為了使市民在發生災害時能夠迅速到達防災公園,防災公園應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城區。過去規劃中是以居民的活動半徑(250m或1km)布置公園,但從阪神大地震震災調查中得知,只要公園在可通行范圍之內,距離與避難行為幾乎沒有相關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園設置標準必須還要考慮與人口密度相對應的合理分布。
  (3)通達性原則
  為使災害發生時避難人員可以順利抵達并進入防災公園進行避難活動,防災公園的布局要靈活,要利于疏散,居民到達或進入防災公園的路線要通暢。
  (4)可操作性原則
  防災公園的布局要與戶外開敞空間相結合、與人防工程相結合,利用作為防災公園的場地以及連接上述場地的道路現狀,劃定防災公園用地和與之配套的應急疏散通道。
  (5)“平災結合”原則
  將有一定規模的已定防災公園建成具備兩種功能的綜合體:一是平時履行休閑、娛樂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備救災所需設施和設備,在發生地震、火災等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時能夠發揮避難場所的作用”'。
  (6)步行原則
  居民到防災公園避難一般步行而至。因為嚴重災害發生后,防災公園用地比較緊張,內部一般不設停車場,較多的私人汽車進入其中將紿公園管理帶來困難。而且,地震災害發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壞,且道路上人多、車多,避難路線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擁堵,乘坐私人汽車避難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時間,冒更大的風險。
  3.3防災公園體系規劃
  3.3.1防災公園體系構成
  一座城市應當合理配置各種類型的防災公園(圖1)。通常主要依避難人員停留時間與需求來作規劃,配置具有二級避災據點機能的防災公園作為中心防災公園或固定防災公園,合理布局并規劃建設一級避災據點機能的緊急防災公園。由避難通道緊密聯系的中心防災公園、固定防災公園和緊急防災公園形成防災公園體系。充分發揮各類公園的綜合防災功能,是安全避難的重要保證。
  (1)中心防災公園
  中心防災公園是容量較大的城市和區級公園綠地,為多個居住區的受災市民服務,可用作抗震救災指揮中心、醫療搶救中心、搶險救災部隊的營地、外援人員休息地等。此類公園規劃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大面積的開放空間,作為安全生活的場所,提供災后城市復建完成前進行避難生活所需的設施,也是當地避難人員獲得情報信息的場所。因此,必須擁有較完善的設施及可供庇護的場所[6]。如需要有較完善的”生命線”工程要求的配套設施,如公用電話、消防器材、廁所等。另外,還要預留安排救災指揮房、衛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資儲備庫的用地、直升機停機坪等。
  (2)固定防災公園
  固定防災公園用作災害時人們較長時間避難和進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場所。主要以暫時收容無法直接進入中心防災公園的避難人員為主,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經由引導進入層級較高的中心防災公園,配備自來水管、地下電線等基本設施。此類防災公園是整個防災公園體系規劃中最重要的環節,對于受災市民防災避難以及避免和減少傷亡說十分重要。
  (3)緊急防災公園
  緊急防災公園是災害發生3min內人員尋求緊急躲避的場所。針對這種個人自發性避難行為,指定區域內現有的開放空間為主要對象,設置在居民區、商業區等人員聚集區附近。通過對阪神大地震公園破壞情況的研究,D級無破壞類別中',街區公園的比例最高,占73.1%,且最接近居民,是最適合緊急避難的公園(圖2)[7]。
  3.3.2防災公園體系特點
  (1)充分發揮各級防災公園的作用
  防災公園體系中,中心防災公園是整個安全避難過程中的中心和避難路線的終點,固定防災公園是固定避難場所的一種,是避難行為的中轉站,緊急防災公園的主要用途是供避難者臨時避難或作安全避難通道,這樣的功能劃分有利于有組織、有秩序的避難疏散和集中性救援
  (2)分級配置、按需配置抗災救災設施、設備與物資
  防災隔離帶不設抗災救災設施,只作避難者暫時停留的場所;緊急防災公園設消防設施,還可供應居民急需的部分物品與飲用水;固定防災公園則需配置消防設施、廣播通信設施、儲備倉庫和抗震貯水槽等災后救援設施與物資,為較長時間避難提供基本生活條件和安全保障;而中心防災公園要配置應急指揮中心、居民活動中心、直升機停機坪等彈性空間。
  (3)符合避難疏散的基本規律
  嚴重災害發生后,扒救埋壓在廢墟中的災民和避難疏散是兩項極其緊急的任務,如果是臨災預報則只組織避難疏散。無論哪種情況,居民通常都是在住宅附近的綠地或空地上集合,家人團聚或居民聚齊后,經由預先確定的安全避難道路,到固定或中心防災公園避難。依序由緊急防災公園、固定防災公園或中心防災公園的轉移過程符合避難疏散的基本規律,有較高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4)滿足避難疏散的安全要求
  居民避難疏散過程是從離居民點最近的緊急防災公園向較遠的固定防災公園轉移,逃生方向和避難道路是預先確定的,又經過防災減災教育與演習,可以消除避難居民避難疏散的恐慌心理和不安全感[8]。
  3.3.3各級防災公園的作用
  各類防災公園在災后不同的避難時序發揮不同作用。災害發生后,住宅中的居民或正在上班的職員可在緊急防災公園躲避災害以及建筑物、住宅倒塌及其落物造成的危害,進行緊急避難;隨后,以家庭、單位為單元的集體通過避難道路轉移到避難的集合地和避難中轉地——固定防災公園,最后到達中心防災公園,進行較長時間避難,這里避難者可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避難道路為居民避難提供安全通道。
  防災公園的規模越大,容納的避難者人數就越多。人均有效避難面積越大,越有利于救災物資集中性儲備。救災設施與設備的集中性配置,也有利于對避難者的集中性救援和保障避難者的安全生活。綜合利用各類防災公園的功能,可以形成綜合安全防災體系或綜合防災安全鏈,最大限度地發揮防災公園的防災功能[8]。
  3.3.4各級防災公園的服務半徑與規模
  (1)服務半徑
  根據阪神·淡路大地震的經驗教訓,避難距離以步行15min的路途為極限。防災公園服務范圍的確定要考慮災害發生規律、避難疏散的時序與救援活動,宜以周圍或臨近的居民委員會和單位劃界,這樣便于防災公園的管理與有組織疏散。還應考慮河流、鐵路等的分割以及避難疏散道路的安全狀況。
  ㈠)中心防災公園 應滿足步行0.5~1h之內到達的要求,服務半徑2~3km以內(圖3)。
  ②固定防災公園 根據“9·21”集集大地震的調查表明,整體而言,大多數的避難據點均在災區居民步行可及范圍內,約為500—600m。由此可以發現多數人的避難行為仍以500m為避難據點距離上的邊界范圍,所以在規劃固定防災公園服務半徑時可作為重要參考依據。要求以步行5—10min內到達為宜,服務半徑500m。
  ③緊急防災公園 發生災害后的第一階段中人的自發避難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能夠步行到自己熟悉的社區周邊的安全場所,然后再進行有組織地疏散轉移等。因此在社區周邊步行3min的距離內應該均勻設置緊急防災公園,服務半徑為300—500m。
  (2)規模
  防災公園的規模與火流的性狀有關,一般把大火按性狀劃分為3個階段1四周被火包圍;②兩邊被火包圍;③一邊被火包圍。根據日本關東、阪神大地震的經驗,針對大火性狀,各級防災公園的規模如下r91:
  (1)中心防災公園 場地面積一般應達到50hm2左右或大于50hm2,即使公園四周發生嚴重大火,位于公園中心避難區的避難人群依然安全。
  (2)固定防災公園 場地面積一般在10—50hm2之間,若總面積為25hm2,公園兩邊發生嚴重火災,避難者受到火災威脅時,向無火災的兩邊轉移,仍有安全保障;若總面積為10hm2,公園一邊發生嚴重火災,避難者也有安全保障。
  (3)緊急防災公園 場地面積一般不小于1hm2,考慮至少容納500人。
  各級防災公園用地可以各自連成一片,也可以由毗鄰的多片用地構成。從防止次生災害的角度考慮,作為固定避難疏散場所的防災公園,宜選擇短邊300m以上,面積10hm2以上的區域。如果公園的面積不夠10hm2,和周邊的公共設施及其他設施共用一體也可以。但公園的總有效面積必須滿足避難疏散的需求。
  4避難空間規劃
  防災公園的避難空間規劃是指從防災減災的角度合理利用公園的土地,以配置防火林帶、應急避難疏散區、地下人防空間以及確保避難路線為中心,實現各個空間的防災功能互補,有效利用公園內的各種空間資源。為確保居民安全避難,還必須充分考慮居民從社區到防災公園的避難道路以及與其他道路和設施的關系。
  4.1防救災通道規劃
  尋求避難場所是災害發生后人的第一反應,道路空間為這種行為提供了首要保證,在應急時城市干道和防災公園內的主環路可作為疏散人群和應急物資供應的通道。因此,防災公園的道路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居民住宅到緊急防災公園再到固定防災公園的避難疏散道路;另一種是固定防災公園或中心防災公園內部的避難疏散道路與消防通道。合理的路網設計將直接關系到災害發生后的逃生路線是否通暢,因此兼作避難疏散通道的道路寬度、密度等指標應滿足避難區域內的人群在避難時,能繞過最少障礙,以最快速度到達此區域內的防災公園。
  4.1.1周邊避難道路
  周邊避難道路是從居民住宅到緊急防災公園再到固定防災公園的避難疏散道路,道路系統在對應災害發生的時序上,是第一個開始運作的防災空間系統,災民自發性避難行動也是依靠道路完成的。另外,道路系統與其他防災空間系統息息相關,各空間系統功能的發揮都需要借助道路的正常運作。道路系統能否在災后發揮必要的防災功能,直接影響避難與救災的成效,也直接影響災害傷亡的可能程度。
  4.1.2出入口設置
  依出入口所連接周邊避難道路的屬性,將公園出入口分為輸送救援出入口、消防出入口、服務性出入口以及緊急避難出入口4個層級(圖4、5)。
(1)輸送、救援出入口 連接輸送、救援通道,作為受災地區救援人員及車輛運送物資、器材到公園內的出入口;
(2)消防出入口 連接消防通道,可作為消防車輛進出公園投入滅火行動的出入口;
(3)服務性出入口 作為垃圾車進出公園之出入口; ,
(4)緊急避難出入口 連接緊急避難道路,作為避難人員緊急進出公園的無障礙出入口。
  4.2應急避難疏散區規劃
  (1)空間選擇
  公園內避難空間的選取及設置,就其人員避難需求及安全性來說,以公園中建筑物以外的戶外或半戶外開放空間較為適宜,因為公園中的建筑物在地震發生時,其建筑本身的耐震強度難以抵擋地震的威脅,而災后建筑結構損壞度更無法立即評估是否適宜繼續作為避難收容場所使用。因此大部分人員在遇到震災時都會選擇逃離建筑物而到戶外開放空間來避難以及災后短期生活。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側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有充足的廣場,適合作為周邊居民應急避難的主要疏散區,便于快速、便捷地搭建應急避難帳篷(圖6)。
  (2)避難面積和安全后退距離
  應急避難疏散區是確保避難者安全所、救援活動和應急避難生活的場所。應急避難疏散區的有效面積要根據避難對象的人均避難面積(1—2m2,盡量在2m2以上)來設定,同時也要考慮公園的規模。疏散區的安全后退距離有必要根據本地常年的風向和風速、周邊環境的火災危險度等因素彈性而慎重地探討。其中設置的動力管線和救援的動力管線不能交錯。
  5 對于我國防災公園規劃的優化建議
  如今,我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1%,城市發展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但我國城市遭受災害威脅的形勢十分嚴峻。為此,我們應借鑒日本豐富的防災經驗,結合城市公園的功能,增設城市防災公園,平災結合,建設災害發生時的避難場所。
  5.1健全城市防災公園的相關法律規范
  完備的設計規范是防災公園規劃和建設的指導。雖然我國已經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對促進我國防災減災事業的發展、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調整防災減災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防災減災立法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對于防災公園的規劃建設更是沒有日本《城市公園法》、《防災公園計劃和設計指導方針》等具有針對性的規范。當前,建設部應該盡快組織編制類似日本《防災公園規劃》這樣的防災避難綠地系統規劃及有關城市防災公園的專項法律。而北京市地震局正在編寫城市防災公園避難設施方面的具體規范,其他城市也應相應地制定有關防災公園等緊急避難所的法規。
  5.2構建具有合理層級結構的城市防災公園體系
  在日本“防災公園”體系中,有暫時避難的臨近公園,也有避災、救災及災后重建的廣域公園,還有寬度10m以上的綠色避難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防災公園在防災、避災、救災及災后重建過程中承擔不同的任務、發揮不同的作用,形成一個層級結構合理、相互聯系緊密的防災公園體系。
  我國的城市防災公園體系建設,已經開展得較好的是北京市(圖7)。目前已建和在建的27個避難公園里中心防災公園、固定防災公園、臨時防災公園均有,但是在布局上還不夠合理,如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災公園有兩個,分別布置在城市的北部和東部,而且主要的防災公園都集中在三環以內,防災公園的體系不平衡,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改善。
  5.3加強綠地內避難救援設施的建設
  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城市防災公園是城市居民避難、救災活動的中心,避難設施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如應急水裝置、能源與照明設施、消防治安設施、情報通訊設施等避難基礎設施及應急指揮中心、應急物資儲備用房、應急直升機停機坪、應急衛生防疫用房等其他救援設施等。根據防災公園的不同類型確定需要布置的避難設施(圖8、9)。
  公園的普通設施也要考慮防災避難的需要,進行人性化設計。如普通公園常常采用的固定式圍墻,要改以植栽或低跨欄,增加公園的可即性。對于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也要注意考慮植物的防火功能,設置植物防火隔離帶等。
  5.4進行綜合防災規劃,平災結合
  各類災害的防治措施與支持條件,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對各類災害的專項防災規劃要作為一個系統整體統一規劃與設計。每個城市防災公園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針對城市容易發生的各種災害,對城市綠地空間資源進行整體統一的規劃與設計,制定一個綜合的防災公園系統規劃。主要應包括生態環境安全規劃、防洪安全規劃、抗震規劃、惡劣氣候田間規劃、消防規劃和備災及救援能力規劃等。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防災公園所承載的其他功能如商業、休閑、交通、娛樂等,這樣才能提高城市空間資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平災結合。
  現階段,我國主要是利用普通公園改造、開辟防災公園,在公園改造的總體規劃基礎上,根據公園的文化定位和服務功能,通過對公園的老舊建筑、設施、道路、管網的重新翻修、布線,再結合2002年頒布的《公園管理條例》來明確公園防險避災的功能。普通公園的一些設施,如景觀設施、休閑設施、運動場所、教育設施、管理設施、餐飲設施、停車場等,加以改造利用,均可發揮防災救災的功能。普通公園內一般都有面積較大的可利用自由空間以及不同規模的林帶、草坪、水池、水流和其他可用于防災減災的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明顯減少建設投資。
  
  參考文獻:
[1]蘇幼坡,馬亞杰,等,日本防災公園的類型、作用與配置原則[J]世界地震工程,2004(2):27-29.
[2]許浩.國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金磊.中國安全社區建設模式與綜合減災規劃研究[J]生存空間,2005(2):16-18.
[4]李敏.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5)劉川,徐波,等.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啟示[J].國外城市規劃,1996(4):2—11.
[6l李繁彥.臺北市防災空間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2001(6):1—8.
[7](日)清水正之.公園綠地與阪神·淡路大地震[J].城市規劃,1999(10):56-58.
[8]馬亞杰,等.城市防災公園的安全評價[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5(1):50-52.
[9]盧秀梅.城市防災公園規劃問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0]韓淑蕓.北京19處應急避難場所將于年底建成[J]城市與減災,2004(4):47—48.

  作者簡介:
  李景奇/1964年生/男/陜西扶風人/風景園林碩士/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風景區規劃、旅游規劃、生態規劃(武漢430074)
  夏 季/1982年生/女/重慶人/風景園林碩士/南京市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南京210013)

附件: 《城市防災公園規劃研究》 (注:點擊右鍵保存 )

編輯:jojo | 閱讀:
【 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海少妇高潮狂叫喷水了 | 亚洲在线精品视频 | 四季av一区二区三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蜜芽 | 四虎影视免费看 | 太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自拍偷拍视频 |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 男人天堂网在线 |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69影院一 | 午夜老司机你懂的视频 | 久久久久精 |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 国产99热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视频三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 | 依人久久久 | 日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麻豆嫩芽忘忧草一区二区三区 | 我的公强要了我高潮 | 美女超碰 |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 国产精品视频专区 | 欧美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 国产无遮挡裸露视频免费 | 四虎影视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69影院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樱花 | 熟女毛多熟妇人妻在线视频 |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 东京热男人aV天堂 | 国产爱v | 日本99视频 | 好吊妞在线新免费视频 |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 麻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 人妻中文乱码在线网站 |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草原 |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麦芽 |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