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作品交流|規劃設計 →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宜春市宜陽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透視
宜陽新區中心城位置 一心集聚四區擁 山水滲透綠楔聯 開篇的話: 當前,宜春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30余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多萬人。中心城城市人口少、城市規模小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外圍區域條件的變化和宜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隨之擴大,城市空間格局已進入一個大演變、大重組的階段。 近兩年來,宜陽新區、宜春經濟開發區、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作為宜春中心城區“三大戰役”主戰場,逐漸為群眾所熟悉。那么,“三區”的發展方向如何?規劃設計怎樣?將有哪些新興建筑?這些都是廣大市民尤其是當地干群所關心的問題。 本報試從“三區”以及袁州新城等已制定的控制性規劃或核心區規劃入手,為市民提供宜春中心城區未來幾年內將在何地何處興建路橋、學校、醫院、公園、超市、物流、賓館、文體娛樂場所等咨訊,供市民在了解城市、購房居住、投資興業等方面作參考。 新區由來 2003年,宜春市委、市政府作出實施“心圈廊”發展構想的決策部署,把做大市本級列為工作重心。為了做大中心城,當年,該市決定在中心城城北棗樹村范圍內建設新的行政中心,相繼成立了宜春市行政中心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和宜春新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20日,宜春市行政中心建設范圍內的征地工作全部完成,共征地4264畝。同月,省政府辦公廳正式批準同意新建宜春市行政中心辦公大樓。此后,新城公司全力以赴做好拆遷安置工作,共建成了20棟11.15萬平方米的安置區,2006年10月,市行政中心安置區正式定名為棗樹園。 2007年初,宜春市委、市政府在分析省內外發展情況,對照南昌、萍鄉、新余等地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為使中心城區用地保持整體與協調的發展,更好地體現新區環境特色,挖掘新區的發展動力與文化底蘊,促進城市整體健康有序發展,適時提出了啟動宜陽新區建設的戰略舉措。為了策應新區的發展,當年 2月 2日,市政府決定將昌黎路改名為宜陽大道,將宜陽北路、宜陽南路分別改名為宜春北路、宜春南路,將贛西大橋、宜陽大橋兩橋名稱互換。 隨之,相關方面制定了《宜春市宜陽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討論稿)》,為新區發展描繪了藍圖。位于中心城東北部的宜陽新區規劃范圍為:北至滬瑞高速,東北側延伸至宜渥公路,西北側向北外擴約700米,包括滬瑞高速宜春出入口,南以 320國道、宜陽大道和秀江為界,東到秀江,西至宜春大道以西500—2000米,用地范圍涉及到袁州區官園、下浦兩個街道以及渥江鄉西南側部分用地,規劃區面積約 26.52平方公里。 規劃理念 宜陽新區規劃以“中心相對集聚、組團有機分散,建設用地開發性保護、生態綠地保護性開發”的總體思路為指導,從而形成“一心集聚四區擁,山水滲透綠楔聯”的規劃結構。 “一心”為宜陽新區中心區,也是宜春未來的城市中心。在明月大道、宜陽大道、秀江東路、雷潭路、青山路區域內,形成宜陽新區中心區,以宜陽大道、盧洲路為依托,以行政中心為核心,集中布置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等公共設施用地;圍合中心公園廣場,形成行政中心、商務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高尚居住區。主體功能為行政辦公、文化會展、賓館商務、文化產業、休閑娛樂、高尚居住。 “四區”為官園生活居住區、大塘生活居住區、張家山綜合功能區、城北生態休閑區。 “山水滲透”是指以規劃范圍內自然優美的山體、秀江濱河生態景觀帶,構成新區重要的自然優美景觀;使起伏優美的山體、清新雋麗的秀江景觀溶入城市建設,有機滲透于規劃范圍內。規劃通過山體綠化建設、秀江水系的綜合整治等手段突出新區的山水文化特征,以建設山水景觀優美獨特的宜陽新區。 “綠楔聯”是指規劃結構性綠帶形成綠楔,聯系自然山體和秀江濱水綠帶。有機地組織規劃范圍內山體、水系、公園等景觀要素,形成網絡狀的綠化景觀體系,共同體現宜陽新區生態園林、綠色宜居的新區形象。 功能定位 宜陽新區的規劃目標是形成功能綜合、綠色生態、現代與自然和諧發展、富有活力的城市宜人新區。 新區在發展空間上保持與老城的緊密聯系,為老城區功能的外遷提供發展用地;同時,在空間發展上將協調與宜春經濟開發區的關系,為開發區提供適量的市場、研發、物流用地,為開發區就業職工提供良好的居住空間、便捷的通勤條件和多元的休閑空間。 宜陽新區的功能定位:成為宜春中心城的行政、文化、商業金融中心;通過新區房產開發,為老城居住功能外擴提供空間,為經濟開發區就業職工提供居住空間;利用“贛西經濟走廊”東聯西擴、輻射南北的特殊作用,將新區建設成為“贛西經濟走廊”沿線地區集專業市場、物流為一體的物流節點;對現狀資源進行整合,構建“生態、休閑新城”品牌,形成體育休閑———旅游度假———高檔房產綜合休閑基地,努力成為湘贛邊境地區極具生態園林特色的休閑度假基地。 規劃范圍將形成景觀居住區、商住區、行政中心、商業區、商務中心、旅游接待中心、市場區、文化中心、城市公園、教育居住綜合區、城市綜合功能區11個功能分區。 景觀居住區:濱水景觀、山體景觀兩個居住區構成。即利用秀江自然景觀及兩側濱水公園景觀,形成濱水景觀居住區;結合城北生態休閑公園、植物園以及自然山體景觀,形成山體景觀居住區。 商住區:在行政中心區西側,利用行政中心區位及明月大道交通優勢,形成商住混合區。 行政區:利用現已確定的行政辦公大樓、宜陽大廈以及藝術中心用地形成新區的行政中心。 商業區:在宜陽大道南側,圍繞中心區廣場公園,形成東西向帶狀商業區;在秀江東路以北、袁山東路以南、盧洲大道以東區塊,利用秀江拐彎的特色景觀,形成一處濱水商業區;在煙雨路以北、袁山東路延伸段以東區塊,利用節點條件和秀江濱江公園景觀,形成 1處濱水商業區。 商務區:在煙雨路贛西大橋以北地塊,利用秀江拐點景觀,圍繞改造水庫水體景觀,形成規劃區的商務中心。 旅游接待區:圍繞宜陽公園及改造水庫水體景觀,形成旅游接待中心,旅游接待中心包括賓館住宿、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 市場區:保留現有建材專業市場,形成市場區;規劃在環城北路以北,宜春大道以東區塊,利用其與北側宜春工業區、滬瑞高速便利的交通聯系,布局一處市場區。 文化區:在行政中心東側布局文化中心,主要內容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電影城、文化宮等市級文化設施。 公園區:指中心區的宜陽公園、新區中心廣場公園以及城北的生態休閑公園和植物園。 教育居住綜合區:中心區西側包括宜春中學在內的區塊,區塊內部以中等教育和居住功能為主。 城市綜合功能區:位于宜陽大道北側、宜春大道東西兩側,區塊內部功能較為綜合,包括居住、行政、商業、市場等功能以及多類城市重要市政設施。 依據宜春中心城區總體規劃框算,宜陽新區的可居住人口容量約15萬人左右。 新區空間景觀規劃圖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3)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