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制頻道 → 法制在線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1966年秋,380年海瑞墓一夜慘遭摧毀
1966年秋,在“文革”初期破“四舊”中,珍貴的歷史文物遭到破壞―― 380年海瑞墓一夜慘遭摧毀 “文化大革命”中,海瑞墓與海公泉受到嚴重破壞。 歷史的演進,總是瞬息萬變。 一群紅衛兵闖入海瑞墓園區,將墓園里的石羊、石馬、石龜、石鏡和翁仲等石塑推倒,連墓冢前的主墓碑、海公井旁的“海公泉”石碑也被扳倒在地。這一幕,發生在1966年秋。400多年來,海瑞因為一生正氣凜然,清廉公正為世人景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卻被徹底顛覆,連墓冢也被紅衛兵挖開,珍貴的歷史文物遭到破壞。 一代清官落葬濱涯村 1514年,海瑞生于現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的金花村。他一生坎坷,仕途多舛,50歲才遷升戶部云南司主事。當時,嘉靖皇帝長期信奉道教,妄圖長生不老,20多年不理朝政,還亂給道士升官加爵。抵京第二年,海瑞便上書《治安疏》,直言指斥皇帝,被打入死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海瑞罷官。 1587年,海瑞病逝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嘉靖帝欽賜御葬,并罷朝三天,派瓊籍人許子偉送其靈柩回海南,并負責監造墓園。出殯那天,南京自發送葬的人“百里不絕”。選定現海口市秀英區的濱涯村作為海瑞落葬之地。1589年農歷二月廿二,海瑞墓正式建成,整個濱涯村哀痛欲絕。此時,距離海瑞辭世已一年多。 其實,早在元代,濱涯村就已名聲在外。據載,濱涯村是元代黎兵屯田萬戶府萬戶張-、張賢祖孫世居地,是海口周邊十五村之首。村前原有一個大湖,遇到雨季無法排水,莊稼屢屢遭澇。后來,張氏家人開掘出一條環村水渠,能排易灌,形成了前有明堂、后依金牛嶺的玉帶環腰式美景。海口市海瑞墓管理處主任陳濤說,令人稱奇的是,海瑞墓與明代大學士丘浚的墓冢剛好同一緯度。當時,墓址還居住著五戶張氏村民,為了安葬海瑞,這五戶村民便遷往長流富教村居住,因為在富教村還有許多張氏祖置地。 剛剛辦理退休手續的海口市海瑞墓管理處職工陳海光也是濱涯村人,30年來他一直默默地守護著海瑞墓。陳海光說,雖然海瑞不是濱涯村人,與濱涯村人也不同姓,但自從海瑞落葬濱涯村后,村民便將他當作自己的祖先看待了。每逢農歷二月廿二“海瑞公生日”,濱涯村各姓村民家家戶戶都燒香點燭,燃放鞭炮,邀請親朋好友到家里設宴款待,隆重祭祀海瑞。 歷代續建重修海瑞墓 日前,海南日報記者專程來到海瑞墓。只見墓園坐艮(東北)向坤(西南),正門外立有圓形石柱華表一對,石礎為鼓腹形。步入正門,有“粵東正氣”石牌坊一座。神道中央置一尊石龜形狀的碑底,背負著一塊石碑,為諭祭碑。主墓為石砌,墓前石碑高約三米,上書“皇明敕葬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忠介海公之墓”,右面題“欽差督造墳塋兼齋諭祭文行人司行人許子偉撰”,左邊署“萬歷十七年已丑年二月廿二日午時吉旦敬建”。神道兩旁,對稱地排列著石碑、石翁仲、石獅、石羊、石虎等鎮墓石雕。 海瑞墓紅墻外,北邊有一口水井,始建于濱涯村建村之時。清朝光緒十二年,海瑞墓續建,水井遂被命名為“海公泉”,而南邊的水井亦命名為“邱公泉”。 歷代以來,海瑞墓都在續建、重修。1927年,由海南商會倡舉,陳濟棠、陳策等廣東籍官員都捐獻贊助資金重修海瑞墓。海南解放初期,海瑞墓園作為部隊汽車隊駐地,石牌坊、諭祭碑等曾被損壞,各鎮墓石雕也被搬到墓園西南角集中堆放。 1959年,海口市政府按原狀修復墓園,并種植花草,將陳海光的父親陳丁志從海口市文教局調來看管海瑞墓。陳海光說,當時,經常有國家領導人前來參觀謁拜。 紅衛兵連夜砸挖墓園 1959年4月,毛澤東針對干部中不敢講真話的問題,提倡學習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明史專家吳晗遂于6月間發表了《海瑞罵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繼寫出《論海瑞》、《海瑞罷官》等文章和劇本。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刊出由江青、張春橋等共同策劃,姚文元執筆的批判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捕風捉影地把《海瑞罷官》中所寫的“退田”、“平冤獄”同“單干風”、“翻案風”聯系在一起。對《海瑞罷官》的批判,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 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海瑞墓也難逃劫難。與共和國同齡的陳海光當時還是個小伙子,他被村里人喊去看熱鬧,親眼見到海瑞墓被破壞的一幕。 那是1966年9月的一天,大約下午4點,一群“造反派”闖入海瑞墓園破“四舊”。陳海光回憶,他們到處敲敲砸砸,很快就推倒了石塑,砸斷了華表,砸爛了牌坊,撬開了石雕。主墓碑由于塊頭太大了推不動,他們便用椰子絲搓成的繩子捆住主墓碑,合力扳倒。 墓冢被挖開了,露出一整塊巨大的石板。紅衛兵找來村里的兩名石匠,一點一點敲砸石板。天漸漸黑了,他們拉來電線亮燈連夜砸挖。直到天亮,石板被砸開了,海瑞的棺柩露出來。棺柩由楠木制成,上面鑲著銹跡斑斑的鐵環,由于年久腐爛,棺柩蓋板已經塌陷了一部分。棺柩里除了遺骸,還有一些銅錢。紅衛兵把銅錢拿在手上一掰,銅錢就碎了。 “他們把一部分遺骸、鐵環和銅錢放在棺柩蓋板上,匆匆抬到海秀公社報喜去了。”陳海光說,幾天后,海秀公社又派人將這塊蓋板和遺骸等抬到當時的市郊大英村。當時,陳海光也跟著隊伍去看熱鬧。紅衛兵們讓他們站到蓋板旁照了一通相后,又把蓋板抬走了。 幾天后,“造反派”在現在的椰樹門廣場召開海口萬人大會,游街展示破“四舊”的成果。陳海光也跟著游街隊伍,沿著中山路、海口公園等地轉了一圈又回到會場。他說,當時街上人山人海,有很多人還站在車頭上拍照,游完街就開始焚燒這些“四舊”,公祖人偶、牌坊、書籍等堆成小山,繼而被一一投入火海。 被砸挖后的海瑞墓,無人管理,亂草叢生,墓園很快便淪為附近村民們養豬放牛的地方。連陳丁志也被當作“牛鬼蛇神”,遭連續批斗致死。然而,即使在“文革”最狂熱時候,濱涯村人也沒有停止過偷偷地祭奠海瑞。 砸石頭幾乎毀了史跡 如果說,1966年的那場砸挖,只是破壞了海瑞墓的一部分;那么1969年的一場砸石頭運動,卻幾乎毀壞了整個歷史遺跡。 那年,濱涯小學教師宿舍樓和濱涯農機修理站要開建,急需石頭,海秀公社便派人來海瑞墓園砸石頭。陳海光說,“那些石羊、石馬、石翁仲、石桌、香燭臺都難于幸免,被砸解成石磚;墓園里的一個大石龜也被砸成石塊,拿去建房子、筑豬圈;而主墓碑的底座被砸毀,因當時另有用途才得以暫時保留下來。” 當時,整個墓園成了養豬場,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每每路過于此,濱涯村村民的心情都分外凝重。他們在心底暗自期盼著,有朝一日能重修海瑞墓。 “文革”終于結束了,1979年中秋,濱涯村各姓村民自發動員起來,挑土筑墓,捐款把海瑞墓園重新整飾了一番,后為避嫌便改名為海公祠。從那時起,陳海光就接過父親原先的工作,默默目送一批批游人前來謁拜又離去。 1982年,海口市政府派員前往廣東省文管會取回牌坊、翁仲、主墓等黑白相片,委托海口市設計室設計,又請來當時瓊山縣潭口農民石匠隊施工,才逐漸按原樣修復了整個海瑞墓園。從此,前來海瑞墓園參觀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 陳濤介紹,1996年,海口市政府投入1237萬元擴建海瑞墓,使整個墓園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作為海口市的一個旅游景點和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現在,海瑞墓也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時間就像流沙,埋掩了一切。經歷了400多年風雨的海瑞墓,仍會繼續延續它的,留給百年、千年以后的人觀瞻。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