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制頻道 → 法制在線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建設生態區的法制保障
建設生態區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具體化 在我國,包括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生態工業園區在內的各種生態區試點和建設,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建設各種生態區特別是生態省,則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具體化。 從中共十三屆全會之后,我國開始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召開之后不久,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了外交部和國家環境保護局關于出席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的報告,提出了“實行持續發展戰略”的十大對策。1994年3月,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該議程有120多萬字,集中了政府各部門正在進行和將要組織實施的各類計劃,包括184個方案領域,內容涵蓋了中國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政策和行動框架,具有綜合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一個指導性文件。該議程強調:“逐步建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法律體系”,“建立可持續發展法律體系,并注意與國際法的銜接”。該議程的第3章比較詳細地規定了“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立法”,并特別指出“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立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政策定型化、法制化的途徑”。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目標、政策和措施。江澤民主席在1996年7月召開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環境保護,現在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件大事來抓!1998年8月修訂的《土地管理法》、1999年12月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和2000年4月修改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已經將“促進社會經濟(或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立法目的。 我國學者于90年代初開始討論可持續發展社會、生態社會及其法制保障的理論,例如,1992年11月,即聯合國環境和發展會議召開后不久,在武漢大學召開的環境法國際學術討論會議上,筆者發表了“論環境法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關系”的論文,明確提出應“努力研究和促進可持續社會的環境法”,認為可持續社會的環境法“是指適合于、服務于可持續社會的環境法,它既體現了當代環境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又指出了環境法的發展趨勢和目標,也是當代環境法的理想框架與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歐陽志遠在其1994年出版的《生態化──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實質與方向》一書中認為:生態化是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實質與方向,第三次產業革命所造就的技術社會形態是生態化的生物產業社會。 從總體上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逐步促使建設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嶄新社會,包括促進建立一個以環境正義或環境公平為旗幟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一個以環境資源權利體系為基礎的良性循環的環境資源市場,一個以環境道德為基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環關系(即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標志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以前,我國進行的是以階級斗爭、所有制關系變革和粗放式經營為主要特征和內容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對傳統的生產方式并沒有進行重大的、實質性的變革。而從傳統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到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繼政治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機器和制度后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變革,是轉變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和觀念的革命。這場變革的形式、深度和廣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僅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具有重大影響,而且影響到社會文化、思想、道德、習慣、法制等各個方面,影響到每個人的利益及子孫后代的利益。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咨詢委員會委員曲格平在談到可持續發展所引發的社會變革時指出:“這是一場綠色變革。這場變革雖然沒有旌旗獵獵的場面和嘹亮的軍號聲,但是,它勢不可擋,必將沖破一切陳舊觀念,建立新的秩序,重塑我們的生活,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世界! 加強環境資源法制建設是建設生態區的根本保障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啟動生態示范區建設工作,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將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生態工業園區等的建設統統納入生態示范區建設的范疇。在建設生態園區、社區方面的主要經驗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是根本,領導重視是關鍵,正確政策是靈魂,法制建設是保障。這里的法制建設包括制定政策、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加強政策和法律的宣傳教育、實施和監督。 為了推進循環經濟,進行生態省、生態市、模范城市、生態縣、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1994年國家環境保護局組織制定了《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1995年3月發布了《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明確了目標和任務。從1996年至1999年,全國先后分4批開展了154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其中生態省2個(海南省、吉林。,生態地、市(盟、州)16個,生態縣(市)129個,其他7個。1999年完成第一批33個生態示范區試點單位的考核驗收,2000年3月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命名第一批17個生態示范區。2001年新增13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85個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到2002年國家生態示范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地區已經達到297個!笆濉逼陂g,國家計劃新建120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00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積極推進海南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陜西省、福建省等生態省建設;建立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調蓄區和防風固沙區等15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40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到2005年,使全國6%的縣(市 、區)成為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良好地區。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一批保障生態園區、社區建設的法律法規。到2001年底為此,我國已經制定有關防治環境污染的法律6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后略去“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 字)、《海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法律13部,即《森林法》、《草原法》、《種子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文物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防治生態破壞和自然災害的法律5部,即《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防洪法》、《防震減災法》、《氣象法》;城鄉建設和區域開發整治法律1部,即《城市規劃法》。還有17部與環境資源保護有關的其他法律,即《食品衛生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礦山安全法》、《動物防疫法》、《農業法》、《鄉鎮企業法》、《建筑法》、《海商法》、《對外貿易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標準化法》、《商標法》、《科技進步法》;、農業技術推廣法》。在其他法律部門中也有許多與環境資源保護、生態區法制建設有關的規定和內容,重要的法律有12部,即《立法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賠償法》、《行政監察法》。國務院已制定30多件環保行政法規,如《自然保護區條例》(1994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1995年)、《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98年)、《森林法實施細則》(200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01年)、《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2001年)、《煤礦安全監察條例》(2001年)、《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2001年)等。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已經制定90余項環保行政規章,如《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1992年8月國家環保局發布)、《防治尾礦污染環境管理規定》(1992年8月國家環境保護局發布)等。國家環境保護局已頒布427項各類國家環境標準,初步形成了我國的環境保護(主要是污染防治)標準體系,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等環境質量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等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原則與技術方法》(HJ14-1996)等基礎標準、方法標準。我國已制定一系列與生態園區、生態社區建設有關的規劃、計劃。如《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全國水土保持規劃綱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十五”規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十五”規劃》、《工業節水“十五”規劃》、《環保產業發展“十五”規劃》、《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等等。我國已經簽訂、參加30多項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已先后與美國、朝鮮、加拿大、印度、韓國、日本、蒙古、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烏克蘭、芬蘭、挪威、丹麥、荷蘭、巴基斯坦、波蘭、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簽訂30多個雙邊環境協定或諒解備忘錄。例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FCCC)》,《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的議定書》,《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CCD)》,《關于在國際貿易中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PIC公約)》,《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POPs公約)》等。上述法律法規建立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包括“老三項制度”(即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和排污收費制度)、“新五項制度”(即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許可、污染集中控制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以及綜合決策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現場檢查制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強制淘汰制度和污染事故報告處理制度等制度。 由于建設生態園區、社區的工作是一項新的工作領域,大都處于試點階段,因而在條件不夠成熟時很難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為了加強對各種生態園區、生態社區建設的指導,各種規劃起到了特別具有特別重要的規范作用。例如,自1998年11月國務院發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后,接著有關部門相繼制定了《全國草地生態環境建設規劃》(2000年農業部制定)、《全國已墾草原退耕還草規劃》(2000年農業部制定)等規劃。2000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該綱要提出:到2030年,全國50%的縣(市、區)實現秀美山川、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30%以上的城市達到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標準。到2050年,力爭全國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實現城鄉環境清潔和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國大部分地區實現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該綱要提出了生態功能區、資源開發區和生態良好區保護的“三區”保護戰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貫徹該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積極開展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的建設和環境優美小城鎮的創建工作”。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決定在全國開發創建文明小城鎮的活動。中央文明委發出了《關于在城市深入開展創建文明社區的若干意見》,國家環?偩忠蟾鞯丨h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結合貫徹該《若干意見》,開展創建綠色社區活動,啟動爭創“環境執法全國100佳活動”。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大力倡導以……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2001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該計劃明確提出: “建立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調蓄區和防風固沙區等15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40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新建120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00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積極推進海南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陜西省等生態省建設”;“建成一批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一批環境優美小城鎮”;“建成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示范樣板”;“創建15個ISO14000風景名勝示范區”。 重視和加強生態園區、生態社區的法制建設,也是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建設生態省過程中的基本經驗。例如,吉林省在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綠色食品生產作為拉動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加速構建綠色食品大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該省綠色食品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大幅度增長,到2001年全省綠色食品總量達到65萬噸,實現年產值19.5億元,企業利稅3億元,農民從綠色儀器生產中增收4.6億元。全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識產品150個,有64種綠色食品打入北京各大超市,不少產品銷往歐美等30多個國家。該省在生態省建設中發展綠色食品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做大做強綠色食品龍頭企業,計劃在“十五”期間建造50全大規模、高水平、牽動強的綠色食品龍頭企業;二是抓好重點基地建設,計劃建設58個高標準原料基地,把綠色食品基地優質品種率提升到100%;三是建立、完善綠色食品市場體系,促進綠色食品生產經營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四是強化產品質量監督,按照國家規定的綠色食品產品標準,嚴格檢測,定期發布檢測公告,提高綠色食品市場信譽;五是對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綠色食品的責任者依法懲處,對不符合標準的一律取消綠色儀器標志使用資格,切實保護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為了全面完成“生態省建設的各項宏偉目標,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吉林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9月25日頒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通知》。2001年12月1日,吉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生態省建設的決定》、《吉林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決定從2001~2030年,利用30年時間進行生態省建設。另外,吉林省還制定了《吉林省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條例》(1997年12月)、《吉林省農業綜合開發條例》(2001年5月)、《關于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中違紀行為黨紀政紀處分的規定》(2002年4月)等地方法規和規范性文件。 2000年11月23日,黑龍江省由國家環?偩峙鷾蕿槿珖鷳B省試點。黑龍江省建設生態省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省委、省人大和省政府對生態省建設高度重視,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法律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為生態省建設提供了政策保證和法制保障。例如,黑龍江省自第八次黨代會確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先后出臺了《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的決定》、《省委、省政府關于積極培育、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等政策文件;先后頒布了《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條例》(1994年)、《黑龍江省居民居住環境保護辦法》(1999)、《黑龍江省學校環境保護條例》(1999)、《黑龍江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2000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管理條例》(2001年)等地方法規或地方規章,編制了《全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省林業生態工程規劃》、《全省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綱要》、《全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綱要》、《黑龍江省2000~2010年綠色食品發展規劃》等規劃。所有這些,都為建設生態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證和法制保障,將保障生態省建設沿著法制的軌道運行。根據上述規劃,黑龍江生態省建設的目標是用20年時間把黑龍江省建設成為生態省,具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全面起步階(2001~2005年),目標是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逐步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基本遏制生態破壞的趨勢,優先啟動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和環境工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初步形成綠色經濟主體框架,為生態省建設打下較好的基礎;第二階段為重點建設階段(2006~2015年),目標是建設一批生態工程,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自然資源做到合理開發利用,以拓展綠色產業為重點,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綠色經濟目標,初步形成優質資源、良好環境和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基本步入協調發展的軌道;第三階段為發展完善階段(2016~2020年),全面完成生態省建設的各項任務目標,形成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綠色經濟為主體的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基本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環境優良、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生態經濟強省。在近幾年,該省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實施“1231”工程,即將一江(松花江)、二湖(興凱湖和鏡泊湖)、三區(大小興安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區域)、一市(哈爾濱市)作為保護和建設的重點。黑龍江省建設生態省戰略的實質是,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搞好二次創業,實現富民強省”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學原理為基礎,依據黑龍江省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經濟,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為重點,全面實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統籌考慮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的戰略升級,促進全省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002年初,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同推出了一項新舉措,即結合遼寧省的經濟結構調整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在結構調整中注入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構建遼寧省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2002年3月31日,遼寧省論證完成了《遼寧省發展循環經濟試點方案》。從此以后,遼寧省成為我國第一個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省份。根據《遼寧省發展循環經濟試點方案》,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使全省600家重點污染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建成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并創建10個國家級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到2005年基本建成發展循環型經濟的機制和框架(主要目標指標有: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低于230萬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全省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15%,14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基本達到二級標準等)。遼寧省還制定了《遼寧省環境保護條例》(1993年)、《遼寧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1996年)、《遼寧省鄉鎮企業環境保護條例》(1996年)、《遼寧省農業資源綜合管理與保護條例》(1997年)、《遼寧省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1997年)、《遼寧省古生物化石資源保護條例》(2001年)等地方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地方法規。 199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決定。1999年,省人大頒布了《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定》,通過了《海南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同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批準海南省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為了為生態省建設提供理論、輿論支持,傳播生態文化,成立了“海南省生態環境教育中心”和“海南省生態文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各種形式的生態省建設研討會。為了搞好建設生態省的試點工作,海南省省委、省政府發布了《海南省2000年生態工作意見》,將77項任務落實到基層。近年來,海南省把全面實施環境資源法律作為建設生態省的基本任務,并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和生態產業等方面大膽引入市場機制,體現了多元化、市場化、資源化、產業化的特色,開創出一積極可持續發展的樣板新路。 江蘇、陜西省已經編制生態省建設規劃。江蘇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關于切實加強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通知》(1999年)、《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領導的意見》,省人大常委會做出了《關于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生態省建設的決定》,江蘇省環委會制定了《關于積極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做好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1999年),江蘇省經貿委制定了《江蘇省環保產業“十五”發展規劃》。據統計資料,在2000年,江蘇省已有1711家企業事業單位專營或兼營環保產業,從業人員16.4萬人,年產值249.36億元,占全國環保產業總產值的近四分之一。在實施生態省建設戰略時,該省通過《江蘇省環保產業“十五”發展規劃》,決心把環保產業作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提高整體競爭能力為核心,以技術進步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加快發展一批市場急需、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重點產品,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督管理,培育和規范環保產業市場,使江蘇省成為雄居全國“龍頭老大”的環保產業強省。 山東省在生態園區、社區建設中非常重視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先后出臺了《山東省水污染防治條例》(2000年)等6件地方法規,《山東省沂沐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辦法》等13件政府規章,制定了《山東省黨政領導干部環保工作實績考核辦法》、《山東省環境污染行政責任追究辦法》等政策文件,并根據生態建設的需要修改了《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1996年12月14日山東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17日修改)。 生態型城市思想的萌芽最早產生于中國。中國古老的風水理論與實踐,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氛圍,是古代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天地人一體,探求安居樂業的理想住區和城市模式的重要方式。我國于1990年代開始建設生態城市的探索。1995年以來,在生態市、生態縣、生態村、生態住宅、生態農場、生態小區、生態工業園區等不同層次建立了一批很有推廣價值的示范點。生態市的核心就是實現良性循環,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生態市、縣、鎮、社區建設方面,包括環保模范城市、環保模范城區、生態城市、山水園林城市、模范衛生城市、環保產業化示范的試點城市和生態社區,各地人民政府同樣非常重視法制建設。我國自1996年起在全國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以來,經過各城市的努力和國家的嚴格考核,到2001年全國已經先后命名了張家港(1996年授予)、深圳、大連、珠海、威海、廈門(以上是1997年授予)、中山、昆山、煙臺、榮成、萊州(以上是1998年授予)、?、汕頭、蘇州(以上是1999年授予)、青島、文登(以上是2000年授予)、杭州、寧波(以上是2001年授予)等18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1999年,考核命名了上海市閔行區和天津市大港區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計劃到2005年建設50個環保模范城市和200個環境優美城鎮。2002年初,成都、沈陽、西安、合肥等一大批城市已明確提出“創辦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天津市于2002年4月初召開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動員大會,要求全市人民團結一致努力奮斗,用3年時間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天津市“3年創!钡目傄笫牵阂浴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六大工程,力爭通過努力,全市所有工業污染源保持穩定達標排放,城市大氣、水環境質量基本符合國家標準,實現經濟快速發展,資源合理利用、環境質量良好和城市優美潔凈的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折各項目標要求。六大工程是:一是加快實施“藍天工程”;二是深入推進“碧水工程”;三是組織實施“安靜工程”;四是全面啟動“生態工程”;五是深化完善“工業污染防治工程”;六是整體推動“創模細胞工程”。一批經濟、社會和環保協調發展的城市典范的實踐證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模范城市,對于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促進城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擴大對外開發,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我國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重要措施。 據報道,正在創建生態市的有江蘇省的揚州市、張家港市等城市。重慶、大連市(在2002年)已成為國家環保產業發展基地和環保產業化示范的試點城市。深圳在2000年已經被評為國際花園城市。2000年9月,揚州市被中德兩國政府共同列為生態市建設試點單位,編制了《揚州生態市建設規劃》,從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等3個方面提出了創建生態市的目標和措施。近年來,全市相繼投入20多億元,加快城市生態的環境建設。2001年12月3日,廣州市被國際公園與康樂設施管理協會授予“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張家港是全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計劃用5年時間建立起循環型經濟和循環型社會的機制。在生態縣、鎮和社區建設方面,2001年10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建設部、農業部、國家環?偩致摵习l出了《關于確定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的通知》,確定了115個鎮(縣城)作為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江蘇省于1992年開始進行100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1995年開始實施環境保護“六個一工程”,建設100個生態村、鎮,制定了包括環境質量在內的6個方面指標,按年度計劃落實到市(地)縣,到1999年底,已有112個村鎮通過省驗收。江蘇省豐縣(漢高祖劉邦故里),圍繞“生態富民強縣”的目標,近年來把發展生態農業、培植旅游產業、建設生態縣作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大搞環境綜合整治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已經使全縣大氣、水體、土壤各項指標均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的環境質量標準,生態農業的貢獻率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龍頭老大”,全縣農民人均收入達3030元,實現城鎮達小康,2000年10月通過省級生態示范區的驗收,2001年被聯合國工發組織確認為綠色產業示范區。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心區環保局等8家單位聯合開展“創建綠色社區”活動已經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解放軍召開全軍環保和綠化委員會全體會議,部署了創建“綠色營區”等工作。 在生態園區建設方面,包括生態工業園區、清潔生產工業園區、生態農業區、ISO14000國家示范區,各級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視法制建設。目前國內外正在建設或試驗的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設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即以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為指導,將傳統的工業園區,如第一代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第二代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改造提升為第三代園區,統稱為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是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而建立的工業系統“食物鏈網”,即工業鏈網。在工業園區內,通過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將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充分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進而形成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的共生系統。通過工業園區,可以加速工業體系的生態化進程,做到產品無害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工業經濟生態化的有機統一,從原料、產品、企業、區域等方面實現生態化。因此,生態工業園區是最具有環保意義和生態綠色概念的工業園區,它為傳統產業轉為循環經濟提供范例,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一個可操作的內涵。我國比較成功的生態工業園區有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區、廣東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區。到2001年,中國國家清潔生產中心已經編制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區建設的規劃、新疆石河子國家生態工業(造紙)示范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已經編制廣東南海環保產業生態園區的規劃。中國廣東省在珠江三角洲按照生態工業理念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將環保產業園區建設與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個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創舉。國家環?偩忠阎鞒终撟C兩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即廣西貴港生態工業示范區(制糖)、廣東南海生態工業示范區(以華南環?萍籍a業園為核心);已經命名一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國家經貿委決定在“十五”期間推進北京、上海等10個城市和化工、冶金等5個行業的清潔生產示范試點工作,推進清潔生產工業園區示范試點工作。國家環保總局計劃在“十五”期間創建15個ISO14000風景名勝示范區、新建5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成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示范樣板。到2000年底,蘇州工業園區等已經成為ISO14000國家示范區,已經有4個ISO14000示范區建設通過驗收,已有49空企業的224種產品獲得環境標志。紹興縣是國家環保總局于2000年3月任命的第一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之一。目前貫徹實施ISO14000系列標準認證工作,已經成為紹興縣的一個亮點。紹興縣政府已經把該工作納入各鎮、街道的崗位責任制考核內容。他們認為,促進本縣開放型經濟發展需要綠色輔佐,而實施ISO14000系列標準認證,為消除綠色壁壘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提高企業環境管理水平需要綠色音符,而實施ISO14000系列標準認證就要求企業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控制,承諾實施環境法規標準;增強全民族的環保意識需要綠色思想,而實施ISO14000系列標準認證要求對全體員工進行環境培訓,在觀念、行為方式以及思維過程等方面解決無序的環境行為。
編輯:liyutingbs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