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造景|園林綠化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杭州九溪景區植物配置回歸自然野趣
改造后的杭州九溪景區一角 嘉泰園藝 供圖 “叮叮咚咚泉,曲曲環環路”,當人們一提到杭州九溪景區時就會想到這樣的景象,然而近年來由于景區周圍人口不斷增加,林地被大量侵占,規劃無序。為提升景區品位,恢復到從前那種“青山飄渺白云低,萬壑爭流下九溪”的原生態狀態,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于2008年對景區實施整治,恢復景區歷史景點,使游客能體味到九溪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筆者有幸參加了改造工程,下面詳談改造中是如何進行植物配置的。 植物配置特點 九溪景區的植物配置首先遵循多樣性原則,植物配置從喬木、小喬木、灌木、觀賞草、地被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共計165個品種,其中地被植物和濕地植物種類達83個,沉水植物有聚草、金魚藻;浮葉植物有萍蓬草、睡蓮、荇菜、水罌栗;挺水植物有水芹菜、香蒲、黃菖蒲、水鬼蕉;濕生植物有玉嬋花、溪蓀;岸邊護坡植物有細葉芒、斑葉芒、鳳尾竹;地被植物有野菊花、繡線菊、鳳尾蕨等。 其次,強調原生態植物群落概念,選擇植物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自然、野趣的特征,淘汰外來種或園藝品種等色彩較強烈的植物,如再力花、紅花檵木、金葉女貞、花葉蘆竹、歐洲大慈菇、花葉錦帶、花葉美人蕉等植物品種。 另外,九溪景區特別注重植物群落的穿插、過渡、形狀、輕重和節點處理。 穿插:成片栽植某一植物時,一般都另選幾種植物混栽穿插。混栽的關鍵就是要突出主體,如景區中大片栽植黃菖蒲時,選擇了幾叢海壽花、水芋等混栽,以表現自然界中野草相互混合的景觀效果。景區內還將耐水濕地被植物延伸至淺水中,將水生植物黃菖蒲、千屈菜等與常綠萱草、麥冬、吉祥草等地被植物從水中延伸至岸上,達到地被和水生植物相互穿插交融,避免栽成一條直線的“裙帶”形狀。 形狀與過渡:由于九溪水系均為狹長形,故片植植物時以不規則狹長圖案為主,如栽植睡蓮時形成大小不同2至3個小塊,使同一品種有斷續的形狀且有起始、高潮、收尾,形成S形狀,避免形成直線或對稱形。 輕重:在水系較開闊處栽植較密聚,而在狹長的收尾處栽植較稀疏且植株較矮小,以形成輕重疏密的自然狀態。岸邊栽植鳳尾竹時,在寬闊的岸邊大片栽植,而在另一頭較窄處鳳尾竹僅作點綴,利用植物栽植的輕重體現整體自然效果。 節點處理:溪流轉角處是游人視線的焦點,九溪景區以大叢、密聚的栽植方法和地形相互呼應,但靠近路邊的堤岸轉角處栽種以交通安全為考量重點,栽植植物時以不影響人的視野為原則。 具體植物配置方案 喬木配置:喬木組成了植物的框架,九溪景區最上層選用香樟、楓香、玉蘭、烏桕、大葉柳、青岡等作為骨架樹種,香樟、楓香、玉蘭等植于排水好山坡地,烏桕、大葉柳可斜栽于水邊,栽植時按不等邊三角形稀植形成自然林相。第二層小喬木以紅楓、雞爪槭、桂花和果樹類的櫻桃、枇杷、桃、梨等組成,前幾種植物能體現季相的變化,而果樹類植物能吸引鳥類動物覓食。 灌木、觀賞草、地被植物配置:灌木、觀賞草和地被植物形成中下層的過渡,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景區的層次感,同時給人一種野趣、自然的感受,九溪景區中引用較多的有芒草類、狼尾草、蒲葦等觀賞草和溲疏、金鐘花、錦帶等灌木,由于九溪地處錢江潮沖涮地帶,為安全考慮,駁岸疊石時選用石塊較大,故選用較為高大的觀賞草、灌木等植物對塊石起到遮擋效果,同時和較矮灌木和草本植物交互種植,使駁岸更趨野性自然。喬木下層栽植的地被則采用不規則的塊狀圖案,在視線較低處或路邊栽植闊葉麥冬,在較高處栽植野菊、杜鵑等形成高低錯落的植物景觀。 水生植物配置:九溪景區在水景布置上也下足了功夫,水面中間栽植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水面寬闊處栽植睡蓮、萍蓬草,水面較窄處栽植荇菜、水罌栗、西湖莼菜等小葉片植物,并留出較大的水面倒映山體。水邊則用挺水植物如黃菖蒲、野茭白、香蒲等植于水陸交界處,并和岸邊的觀賞草、灌木等形成花境。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