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造景|園林綠化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分析探討
起伏和韻律有兩種,一種是“嚴格韻律”;另一種是“自由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最容易體現出韻律感,但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這樣才產生節奏韻律感,盡量避免布局呆板。 層次和背景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加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 首先,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配置的樹種,特別是在經濟和技術條件比較薄弱的地區,尤其重要。以地處亞熱帶地區為例,最新推薦使用的優良落葉樹種,喬木類有無患子、欒樹等,耐寒常綠樹種喬木類有山杜英等。 其次,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條件配置樹種,例如,杜鵑、茶花、紅花繼木等喜酸性土樹種,適于PH值5.5至6.5含鐵鋁成分較多的土質。而黃楊、棕櫚、桃葉珊瑚、夾竹桃、枸杞等喜堿性土樹種,適于PH植7.5至8.5、含鈣質較多的土質。 第三,要根據樹種對太陽的需求強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綠化使用場地。 第四,要根據環保的要求進行配植的樹種。在眾多的樹木之中,有許多不光具有一般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防火、殺菌、隔音、吸滯粉塵、阻截有害氣體和抗污染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工礦區、居民區配置樹木時,應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例如,在株州市工業污染比較大的城市中,在粉塵較多的工廠附近、道路兩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應該多配置一些側柏、檜柏、龍柏,懸鈴木等易于吸滯粉塵的樹木;在排放有害氣體的工業區特別是化工區,應該盡量多栽植一些能夠吸收或抵抗有害氣體能力較強的樹木,如廣玉蘭、海桐、棕櫚等樹木。 第五,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各街道綠地、庭園綠化中,根據綠地性質,規劃設計時選擇適當樹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時,樹木宜選擇常綠樹和柏樹,以表現烈士英雄“堅強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木,紅花繼木、金葉女貞、由紅、黃、綠三色組成,帶來活潑氣氛,還要考慮不能選擇有刺、有毒的樹木如夾竹桃、構骨等樹木。 6、生態園林設計植物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 6.1關于植物群落 每一種植物群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面積、并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群落的種類組成,規范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群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群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 6.2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 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例如:蘭科植物、云杉、樺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與菌根具有共生關系;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可見在配置植物種類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 6.3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處的各個城市規模都不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城市園林設計時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園林植物的生長,所以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為主,大量的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地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 7、生態園林產生的效益分析 7.1景觀效益 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擴大了綠量,提高了透視率,創造了優美的林冠線和自然的林緣線,比零星點綴的植物個體具有更高的觀賞價值。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不同的地理位置,營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城市居民對綠色的渴求,調和過多的建筑、道路、廣場、橋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觀對人產生的心理壓抑。園林中的植物群落與山坡、建筑、水體、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襯托地形的變化,使山坡變得郁郁蔥蔥,創作出優美的森林景觀;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對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擋和裝飾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滿生機的植物群落而充滿活力;以草坪為背景和基調營造的植物群落能夠豐富草坪的層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觀賞價值。 7.2生態效益 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于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于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植物層次與數量,所以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高,光合能力增強,對生態系統的作用比單層樹木大,例如喬灌草結合的群落產生生態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結構復雜,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氣體也明顯增強,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建立盡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 7.3社會效益 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示人們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秘;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觀賞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們的身心疲勞和精神壓抑,及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公益觀念。通過日常對自然界的榮枯(生長、開花、凋謝、季節變換)和生命活動(鳥類、小動物等動物)的接觸,還可以促進孩子們的自覺性、創造力、想像力以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人類的生活、生產離不開綠色植物,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也就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所以生態園林應是人類模擬大自然的縮影,園林不單是游憩場所,而應是人類得諸自然、還諸自然的一塊人工植物群落。 7.4經濟效益 現在植物的養護管理手段,浪費財務、時間和人力,又會污染環境。穩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維護和調節能力,可以將樹葉轉變為植物營養的原料,變廢為寶,減少不必要的養護管理工作。建立陽性與中、陰性,深根與淺根,落葉與常綠,針葉與闊葉等混交類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生態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又可防止病蟲害,例如:松櫟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蟲,從根本上降低可養管費用。另外,園林植物具有多種經濟價值,園林經濟效益應從目前第三產業收入向著開發園林植物自身資源轉化。 8、結論 總之,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離不開生態學和美學,園林本身就是一門交叉的學科,涉及許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因此,生態園林設計時要與農業、林業等行業,互相依存、共同發展。 生態園林設計不能是綠色植物的堆積,不能是簡單的返璞歸真,而是各生態群落的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因此,要繼續認真學習研究中國園林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的藝術手法,把生態學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生態協調穩定、景觀優美的休憩地,極大地改善豐富和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