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震后都江堰:顯山露水 一個城市的重生
2009年2月17日,馬勝元家所在的2-1棟率先開工后,幸福社區其余樓棟也在3月底陸續動工。這是“5·12”地震極重災區中,開工面積最大的城鎮住房重建片區。社區重建辦主任孫國軍說,絕大部分受災居民年底就可入住新房。 2009年1月11日上午,都江堰市向峨鄉棋盤村海虹小學操場上,村民們通過“拈紙坨坨兒”,分發274套聯體別墅。這是“5·12”地震災區第一批分發的統規統建永久安置房。 而居于向峨鄉、都江堰城區之間的近郊蒲陽鎮,是集約環保型工業集中發展區,將以機電為主導產業,規劃建設現代化工業新城。 向峨、蒲陽、都江堰城區,由東北向西南,正好連成一線。這條線,連接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條線,更深植于一個聯動推進“三化”的科學重建、科學發展體系:“一體兩翼三帶”———灌口、幸福、玉堂、聚源4鎮組成中心城區構成“一體”,中興、青城山、大觀三鎮構成“西南翼”(風景名勝和休閑旅游服務),蒲陽、胥家、天馬三鎮構成“東北翼”(集約環保型工業),北部山地形成旅游產業帶,中南部平原形成農業產業帶,東南部城鎮形成都市產業帶(服務業、生態產業、高科技產業)。 重建后的都江堰,有著“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災后重建典范城市”的雄心。 用統籌城鄉的規劃、思路和辦法,把統籌推進“三個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作為根本方法,在災后重建中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都江堰市“一體兩翼三帶”為此提供了一個示例。 顯山露水: 一座“不用空調的城市” 災后重建,規劃為先。“5·12”特大地震發生當月,成都市規劃局與都江堰市政府公開向中外規劃設計機構征集“都江堰市災后重建規劃方案”。重建規劃最終定由上海同濟大學主持編制,并于8月份正式對外公開。 根據規劃方案,都江堰城市空間布局、功能布局的優化,令人眼前一亮: 老城片區:以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為核心,依托流經城區的楊柳河、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和江安河,在沿河兩岸打造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產業帶,形成“一心五軸、五河十岸、顯山露水”的格局。今后這里的道路寬度不會超過7米,建筑將以2到3層的低層建筑為主。 環城片區:一環路外,在城鐵都江堰站及周邊布局各項交通設施,行成城市交通樞紐中心;二環路外,布局行政、辦公、文化功能,將形成行政文化中心。一環以外的主城區將主要以居住為主,建筑的高度在5到6層,一般沒有高層建筑。 天府源公園片區:主城片區與聚源片區之間的過渡區,形成以生態休閑功能為主,旅游服務、創意研發、文化娛樂等功能為輔的復合型生態公園區,限制舊城片區無序蔓延,實現自然與城市協調發展。同時,在東西兩側,規劃建設兩處鄉村休閑片區,城市與田園柔軟過渡。 聚源片區:與老城區相呼應的新區,強化成灌發展帶的產業集聚與人口疏解功能。除了會有20到30層的高層建筑群外,更會規劃建設占地1萬畝、相當于兩個紐約中央公園的都江堰中央公園;未來的軌道交通將直接穿新城而過,今后從成都天府廣場到聚源新區只需要25分鐘。 玉堂片區:定位為旅游服務配套功能,形成濱江路旅游服務接待中心。 “我們要把都江堰打造成綠色城市,凸顯‘天府水鄉’的親水性,既現代又生態,成為一座‘不用空調的城市’。”都江堰市規劃局副局長陳捷說。 重建后的都江堰,將沿成灌發展帶對接大成都,成為以世界遺產為特色的國際性旅游休閑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平原次中心城市和災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都江堰正努力向這個目標邁進。2008年10月1日,成都災后首個基礎設施重建工程———成灌城際鐵路開工。而幸福社區荷花池片區也于2009年初開工重建,標志著都江堰城區住房重建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兩個翅膀都要硬: 國際旅游城市的環保型工業 工業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服務業是城市化的持續動力。災后重建,二三產業是重構和優化現代產業體系、聯動推進“三化”的兩大重要支撐。這也正是“兩翼”在都江堰重建中的重大擔當。 “西南翼”方向:都江堰市正按照5A級景區標準加快修復世界文化遺產,重建受損旅游基礎設施、旅游接待設施、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啟動旅游綜合開發、五星級酒店群等國際旅游度假項目;以青城山IT產業基地為依托,加快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恢復建設,引進一批文化創意、藝術創作、軟件服務外包、影視制作等高端現代服務業項目,培育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玉堂-中興-青城山-大觀”一線,3年后,將成為集五星級酒店、旅游房地產、高品質住宅、國際會議中心、運動休閑主題公園為一體的國際化社區。 “東北翼”方向:以集約環保型工業集中發展區為載體,加快恢復提升以機電產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恢復重建10萬平方米復式廠房,強力推進工業集中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引導一批符合產業導向、具備發展潛力的工業企業進入工業集中發展區恢復重建,淘汰一批不符合產業導向、技術含量低的工業企業;促進重點企業恢復生產,拉法基2008年8月恢復第一條生產線,10月恢復第二條生產線,并加快推進三期建設,積極準備四期建設;促進華瀚工業園、康祺電器、普什寧江配套產業園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加快開工建設;對接上海援建,在工業集中發展區專門規劃4.4平方公里,建設上海西部國際工業社區,重點吸引上海工業企業投資入駐,打造機電產業集群。 在提升式重建中,都江堰市將工業集中發展區與蒲陽城鎮有機結合起來,恢復重建蒲陽現代工業新城。 向峨虹口: 北部山地上的綠色明珠 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的果品富裕夢。“全球最適宜種植獼猴桃的地方”,據稱就在都江堰市的向峨、虹口等山區。 向峨,都江堰地震重災區之重,將是未來都江堰市“北部山地旅游產業帶”中的第一顆明珠。3年后,這里將建設成為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為主導功能的風情旅游小鎮,學校、醫院、文化館、農貿市場、垃圾中轉站、公交客運站等公共設施將一應俱全。 1月中旬向村民們分發的向峨鄉棋盤村災后重建集中安置點,新房子被高高低低的獼猴桃園掩映著。獼猴桃產業,將是搬進新家的村民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 棋盤村和上海援建企業成立了申愛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安置點四周規劃了1000畝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園區。園區采取“順租反包”方式經營,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獼猴桃的種植又反包給村民,“村民的生產半徑基本在1公里之內。”鄉長付岷濤說。 地震后,從上海前來考察援建項目的盛為木業有限公司,驚喜地發現,向峨鄉的獼猴桃“比歐洲進口的還好”。2008年10月,公司與鄉政府簽訂協議,計劃3~5年投資1.5億元,打造萬畝標準化獼猴桃生產基地,并與村民合股修建5000噸氣調保鮮庫。 鄉黨委書記羅鴻亮說,“獼猴桃鮮果儲存半年,到春節反季節銷售,每公斤能增值2.8元。”他說,如果再辦果脯、果汁、釀酒企業,農民收入還會更多;茶葉、中藥材、畜牧業延伸鏈條會更長,附加值會更大。 按照重建規劃,向峨鄉境內的蒲張公路已經開工改擴建,將成為青城山-彭州旅游快速通道的組成部分,把沿線山地生態經濟林區、山地旅游休閑區和生態農業觀光區串聯其中。 “北部山地旅游產業帶”中的另一枚明珠———虹口鄉,將在重建中優化提升,建設成精品旅游集鎮:在虹口村和虹口集鎮休閑旅游較為發達的基礎上發展生態休閑旅游觀光帶,深溪村燕巖溝是地震遺址科考旅游區,瓦子坪是溫泉公園,虹口村和聯合村是戶外運動精品區。虹口鄉還將與紫坪鋪鎮、龍池鎮連成一片,成為山地旅游及生態農業示范區。 “北部山地旅游產業帶”與“中南部平原農業產業帶”“東南部都市產業帶”,占據都江堰市災后重建的廣闊空間,基本覆蓋了市域內的農村區域。 民意為先: 只有群眾同意才做 災后重建首先是受災民眾的重建,必須尊重群眾意愿,做好群眾工作。這也是五年來成都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中積累形成的重要辦法和經驗之一。 在“5·12”地震受損嚴重的城市中,都江堰是規模最大、居民結構類型最多、經濟最繁榮、自然條件最好、區位優勢最明顯的,也是利益關系最復雜的。 面對錯綜復雜的利益訴求,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說:“只有群眾同意的事我們才做,群眾不同意的絕對不做。” 荷花池片區就位于市中心最繁華的幸福大道側,是上世紀農轉非居民自建房,共有39幢179個單元,全部未辦理房屋產權證、土地使用權證,生活居住有群眾2022戶7000多人。地震之后房屋受損面積達95%,其中嚴重損壞和局部垮塌的25幢,完全垮塌的5幢。2008年8月,都江堰市在農民自建房、駐市企事業單位、低洼棚戶區三種類型中分別選取了一個點位開展重建試點,荷花池片區入選。 該市重建辦一位負責人表示,“選擇這個片區試點,一是因為房屋受損嚴重、面積大,二是情況復雜,一旦取得經驗,就能以難帶易,推廣到一般”。 片區內90%的住戶和業主有強烈的原址重建意愿。但震后不久,部分居民不知從何處聽到一種說法:房屋坍塌的住戶要被遷往周邊鄉鎮,市區將開發為商業區。 驗證“傳聞”的最好方法是行動。重建辦和幸福鎮進行入戶登記調查,并做到“一戶一表”。在此期間,公布了系列扶持政策:地勘、設計等由政府給予補貼;減免所有的辦證、報建等費用;重建完成后,原集體所有土地轉為國有劃撥,重建房屋全部辦理雙證;政府補助每戶2.5萬元,并可擔保貸款6萬元,受災群眾每戶出4萬元左右就可以住進新房。 重建后的荷花池片區,將規范房屋布局、消防通道、生命通道,小區內最窄的通道9.8米,最寬處有12.8米;配置了地下和地上680多個泊車位,并為以后小區的發展預留了空間。 傳聞不攻自破,換得民眾心安。但是,利益訴求不同,群眾中間也有分歧。怎么辦?最好的辦法是民主,群眾的事情交給群眾協商。 在重建辦指導下,居民以幢為單位選出業主代表,業主代表再推舉產生重建議事會,重大決定必須由一定比例的住戶和業主簽字方能生效實施。 馬勝元的2-1棟得以最先開工,就是居民充分自治后“有公平也有效率”的結果。 大事記 2008年5月27日,成都公開向國內外征集都江堰市災后重建規劃方案。 2008年5月2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鎮居民住房災毀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見》(簡稱“38號文”)緊急出臺。 2008年8月6日,都江堰市災后重建項目推介會上,都江堰市災后重建規劃內容首次公開。 2008年11月19日,《都江堰市人民政府關于5?12地震災后城鎮居民住房重建的實施意見》(簡稱116號文)經媒體公布,城市住房重建可以采取除險加固住房、原址重建住房、置換土地建房、租住住房、購買安居住房、單位組織建房和執行成府發(2008)38號文件的相關規定等7種方式進行。 2009年2月17日,馬勝元家所在的都江堰幸福社區2-1棟率先開工。 記者手記 重生的不僅僅是一座城市 “看上去很美”的都江堰災后重建規劃也曾面臨尷尬,因為與部分城鎮居民住房原址重建的訴求不相一致。 有爭議是正常的。都江堰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又遭到史無前例的巨災,災后重建起步初期出現利益分化與博弈并不出人意料,只要政府與各方以平等平和的心態、細致耐心的體察,再加上理性而體恤的制度設計,終究能夠走出一條穩健務實的重建之路。 據記者所知,在116號文和38號文互為補充的作用下,大多數舊城居民最終選擇接受38號文的原屋置換安居房政策。 當人們各自確定好自己的重建方式,確定好自己與這個城市的關系與方位,這個城市的重建才算真正意義上開始。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