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北京人口控制目標屢被破 陷人口爆炸危機
“人口‘加減法’,政府不能越界” 陸杰華,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一邊是人口給城市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邊是人口控制措施引來種種爭議,北京的人口規劃到底該何去何從? “十二五”規劃制訂在即,北京人口要不要控制,該如何控制?就此,本報記者走訪了多位人口方面的專家,從各個角度為北京人口問題建言獻策。 日前,曾多次參與北京人口問題調研的市政協委員、人口專家陸杰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可以通過產業調整等辦法,實現人口調控。但是,政府的調控不能越界。 新京報:近期市人大、市政協等各方都集中調研人口問題,北京為什么此時集中關注人口,并提出要調控人口規模? 陸杰華:首先北京市的人口突破了1800萬,根據北京市總體規劃,這是一個階段性、轉折性的目標。調研也顯示,人口數量爆棚的影響變得很明顯,其中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40%,超過了規劃目標10%,這些都是很嚴峻的變化。 同時,人口規模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目前,北京的大學數量、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在全國都是領先的,但經濟發展在全國卻不領先,勞動生產率水平還不如蘇州、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這跟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方式關系很大,而二者都受制于人口結構。 “政府不能直接調整人” 新京報:“十一五”的人口規劃為什么嚴重超標?其編制背景是怎么樣的? 陸杰華:北京“十一五”期間是第一次進行人口規劃。當時制訂的人口目標是1625萬,2007年就突破了,但沒敲響警鐘。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規劃中、制度設計上還有領導認識上不統一。各部門各自為政,未能行成調控合力。比如我們要限制人口,但交通沒有按照規劃的方向去設置,而是采取了普惠的政策。 新京報:在人口調控方面,政府應該扮演什么角色?使用行政手段干預是否合適? 陸杰華:我個人認為,城區人口發展目標上應該做加減法。城市需要的高端人才和實用性產業,政府應該加大吸引吸收力度,對于城市不需要的應該調整。但政府不能簡單設置門檻或設限,控制某些人不能來,就是說政府不能做越界的事情,直接去調整人。 城市人口發展的規劃制訂中、目標實現中,對產業都有明確定位和發展方向。因此,政府調控可以通過制訂規劃決定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市場再來決定產業中的崗位,個人再來決定自己的去留,不合適崗位的自然就走了。 “城區很難推廣順義模式” 新京報:今年北京啟動了50個重點村改造,部分村莊聚集了大量流動人口,改造能否起到調控人口的作用? 陸杰華:這50個村子的改造,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早在產業布局和發展時就應該注重這個問題。比如唐家嶺村,形成了為當地服務的產業,但這個產業并不高端。 在低端產業或服務領域,政府也應該進行規劃,例如一些小商小販和垃圾回收等,否則這些低端產業形成了產業鏈條,吸引了很多外來人口,村租房大量出現,改造成本就越來越大。 新京報:北京市人大關于人口的調研報告里提到了順義模式,就是對低端產業進行規劃,你怎么評價這個模式? 陸杰華:順義走的是典型的“以崗定人、以房管人”的模式,但這個有順義的特殊性,順義有“業”,包括順義在引資時,要求企業要優先用當地勞動力。但通州如果發展“以崗定人”就不成功,因為沒有“業”,只有城,最終形成了一個人口“鐘擺式”活動。 所以,并不是每個區縣都能走同一條道路。順義模式在城區很難推廣,但比較適合大興、房山這些發展剛起步的區縣。 新京報:其他國家大城市如何對待人口膨脹?是否有值得北京借鑒的經驗? 陸杰華:北京的人口情況相對復雜些。比對近鄰印度,其處理人口問題的做法也不是成功的,新德里存在很多貧民窟,產生了社會矛盾。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很緩慢。而我們目前發展比較快。同時,北京是一個十多億人民的國家的首都,情況很復雜,很難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主要還是自行探索。 “各部門政策都應考慮人口” 新京報:“十二五”的人口規劃將呈現什么特點? 陸杰華:與“十一五”規劃中的“人口全面發展規劃”相比,“十二五”的人口規劃被稱為“人口發展與調控規劃”,首先多了調控的字眼。規劃要解決包括老齡化、人口分布、信息共享等問題。在信息共享方面,現在存在統計局和人口辦數據不吻合的問題,且兩者數據差了200萬,這個已經影響了財政和決策。 新京報:如何保證規劃的嚴肅性,使其制訂的指標不輕易被突破? 陸杰華:對于“十二五”期間人口的發展,合理制訂規劃是一方面,但北京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還是體制問題,體制不能按部就班。目前,市政協和市人大都建議要成立一個人口發展委員會,這個是一個大的突破。 同時,各個部門都要參與人口的發展和調控,比如教育、衛生、交通和民政等在制訂政策時,都要考慮人口調控的目標。 城區人口發展目標上應該做加減法。城市需要的高端人才和實用性產業,政府應該加大吸引吸收力度,對于城市不需要的應該調整。但政府不能簡單設置門檻或設限,控制某些人不能來,就是說政府不能做越界的事情,直接去調整人。 本報記者 傅沙沙 【順義樣本:順義城區難覓小商販】 8月7日中午,天氣很熱,順義城區北面的建新小區內,張新香在板車旁邊等待顧客,車上放著一堆桃子和五六個西瓜。 她一大早騎車一個多小時,販來幾十斤桃子和10幾個西瓜賣。這個小區的居民以70-80歲的老年人為主,白天很少有人,生意清淡,張新香就在樹陰底下打瞌睡。 張新香做過零工、保姆,夏天時販些水果蔬菜賣。她說,城區規范管理了,周圍沒有游商,她可以在這里安心做生意,不再擔心城管隨時來罰抄,只是生意沒有那么好,每4個月要交上200元管理費。 外來商販小區設攤位 張新香也想過進市場賣菜,但市場的攤位費讓她“進不起”。另外,張新香說,她的貨源主要是農民家的自種瓜果,季節性很強。因此不可能常年在市場內租攤位。 有居民問有沒有香瓜,張新香搖頭,她只賣應急的西瓜、桃子。而這個小區只有她一個攤位,要吃哈密瓜、葡萄、李子等水果,得去超市或者大市場。 這讓居民頗為不便,小區南側有一個菜市場,居民買菜要走10多分鐘,老人腿腳慢要走15分鐘,有老人表示,如果張新香的瓜賣完了,只能去大市場,夏天拎個10來斤的大西瓜實在不方便。 在居民們看來,清理掉小商小販后,小區和街道的環境變好了,也給瑣碎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怡鑫小區居民說,小區內收廢品的只有一家,刮風下雨或者有事情沒來,大家的廢品就賣不出去。 順義流動人口比例低 這是順義的普遍場景,在順義城區轉上一天,街上也很難見到游走叫賣的小攤販,多個小區除了一些修車、配鑰匙的固定攤點,小吃類的小攤販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小區門口的早餐工程。 這是“順義模式的一項內容”整頓對流動人口有巨大吸附作用的傳統服務業、低端第三產業,即餐飲、洗浴、美容美發等“五小門店”和小百貨、小食品、小建材等各類市場,建立規范、統一、集中的市場。 從2008年起,順義投入1.5億元,升級改造了全區65個農貿市場,杜絕了馬路市場;通過規范開業標準,清理了一批小門店、小企業。 它從產業、住房、本地人就業等幾個可能導致人口失調的關鍵點把控流動人口。在今年7月底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發布的人口規模專題調研報告中,“順義模式”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報告中稱:截至今年3月底,順義區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數為14.4萬人,與其他幾個區位、面積、經濟總量、人口數量大體相當的遠郊區相比,流動人口數僅相當于其他區的1/3或1/2。 廢品回收點一年減六成 在順義模式中,像張新香這樣的小販無論從規模還是人數都在逐步減少。 她發現,這里街上不讓擺攤,很難生存。整頓使各類小門店攤點迅速減少,市人大的調研報告透露,以廢品收購行業為例,2009年下半年,順義區的廢品回收點在一年之內少了6成。 當年和張新香一起進京闖蕩的同鄉走得差不多了,若不是為了孩子念書堅持留在這兒,她也早帶著一家回安徽老家了,孩子念的是一所打工子弟學校。 能留下來的,大部分進了順義工業區企業打工。這是順義模式希望引進的技術和高端人口。 另一方面,順義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幫助本地勞動力充分就業。 區政府擔當中介的角色,給企業明確具體指標,吸納本區勞動力就業給予獎勵,空港天宏人才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比如新招用本區勞動力,會給予用人單位負責人及勞資部門150元、300元到500元不等的安置獎勵金。 空港工業區雅昌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潘劍平表示,順義政府在五六年前跟企業溝通時就表示,需要的是訓練有素的人,引進的外來人員要能夠給區域經濟作出貢獻,同時也要考慮優先招聘本地人。 由于對本地人技能培訓的普及,勞動力水平提高了,像張新香這樣沒有專業技能的外來務工者,很難找到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天宏人才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來這里找工作的外地人越來越少了。 高端園區沒有大排檔 而服務于空港服務區企業的“高端”職工,與張新香們有著不同的境遇。 這里有索尼、阿爾斯通等跨國公司。28歲的北京小伙張欣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3年前進入一家國外電子企業,任產品工程師,負責企業產品的研發及給工人培訓。 張欣說,順義空港工業區因交通便利和租金低廉,吸引了眾多公司入駐。而園區的生產和研發部門,分流了來北京發展的人才,包括來自全國各地、學歷稍低、在車間工作的工人,以及張欣這樣的大學畢業生。 空港工業區的很多企業都為員工提供免費集體住宿,或是給予一定住房補貼,由員工自己選擇是住在宿舍還是自己租房住。這種集體宿舍模式,不僅為員工提供了日常生活保障,同時也緩解了流動人口分散租房帶來的城市管理難題。 張欣已習慣了在工業區上班的舒適與安靜。上班不用擠公交、地鐵,郊區空氣、綠化環境都好。最主要的是這里生活成本低,起碼租房有單位補貼,可少拿些錢。每月工資能存下一大半。而張欣在城里工作的同學很多都是月光族。 但工業區內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園區里基本都是辦公樓和宿舍,生活和娛樂設施有限,日常生活基本在食堂和小超市解決,找不到小商小販,當然,也沒有喧鬧的街邊大排檔。 人口重壓之下,北京各區縣展開了調控人口的嘗試。 順義用產業、住房、就業等環節控制外來流動人口,尤其是“低端勞動力”,獲得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認可。而在石景山,通過城鄉接合部改造和產業調整,也在客觀上影響了人口結構。
編輯:daodao712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