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重慶加速推進城鎮化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 加速推進城鎮化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萬州城區臨江新景(駱勇/攝) 加快主城外環建設,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促進“一圈兩翼”協調發展……《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專門用了一個章節、1600多字,就優化城鎮體系、科學布局城鎮空間、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論述。 《建議》提出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末,以人均生產總值衡量的“圈翼”地區差距縮小到2∶1左右。 區域差距的背后,是城鎮化發展的不平衡 重慶集大城市、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不同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去年,“一小時經濟圈”23個區縣所創造的GDP是渝東北、渝東南“兩翼”17個區縣的近4倍;“一圈”人均GDP是“兩翼”的2.3倍,其中,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區是人均GDP最低的巫溪縣的近10倍。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一圈”、“兩翼”地區在城鎮化上的差距。去年,“一圈”的城鎮化率超過了64%,而渝東北翼和渝東南翼的城鎮化率分別只有34%和26%左右。市社科院研究員李敬認為,城鎮化上的差距,帶來了區域發展差距;應以加快推進城鎮化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不是簡單地做“加法”和“減法”,不是簡單地減少“一圈”的投入、增加“兩翼”的投入,而是將所有的城鎮當作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來進行通盤考量,進一步優化城鎮體系,科學布局城鎮空間。惟有這樣,才能兼顧效率與公平,構建起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 他認為,重慶除區域城鎮化進程不平衡外,城鎮結構也不盡合理。重慶主城區雖然是一個特大城市,但周邊沒有一個大城市,都是一些小城鎮,在“大齒輪”與“小齒輪”之間缺了“中齒輪”。 這樣的城鎮化體系,影響到了產業的聚集,難以形成高度發達的產業聚集區,從而造成了區縣產業結構趨同、內耗加大。據市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市的40個特色工業園區,產業雷同率達到48%。 李敬說,現在區域的競爭,已經不是一個城市與另一個城市的競爭,而是一個城市群與另一個城市群的競爭。東部的中心城市上海和南部的中心城市廣州,周圍都聚集了一批區域性大城市,各自形成了一個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協作的城市群。 重慶要提升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水平,也需要形成一個由特大城市、若干區域性中心大城市和一批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組成的緊密相連的現代化新型城市群。 目前正是加速推進城鎮化、形成現代化新型城市群的好時機 在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看來,隨著國家啟動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國際和國內沿海產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等一系列機遇的到來,加之重慶直轄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重慶已迎來了加速推進城鎮化、形成現代化新型城市群的好時機。 “十一五”期間,重慶新建了13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000公里,密度位居西部首位。這2000公里高速公路為重慶架起了“二環八射”骨干交通網絡,不僅涵蓋了“一圈”的大部分區縣,也延伸到了“兩翼”地區。另外,鐵路、管道運輸、航空客貨運、互聯網等基礎設施也得到極大改善。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可有力助推城鎮化發展。 同時,重慶還面臨著諸多難得的機遇。一是西部大開發新一輪發展的機遇;二是三峽庫區后續發展得到國家進一步支持的機遇;三是以川渝合作、“西三角”經濟區合作為標志的新一輪區域合作的機遇;四是國際和國內沿海產業、要素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五是后金融時代進口或吸引重要物資、技術、人才的機遇;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機遇;七是兩江新區開發建設的機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重慶還被升格為5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重慶將肩負著引領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內陸開放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等諸多重任,這將給重慶帶來中西部地區所獨有的巨大發展資源。 另外,隨著“五個重慶”的實施,加快城鎮化、建設優美城市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干部有熱情,群眾很支持,必將會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加速城鎮化進程,加速現代化城市群的崛起。 胡鞍剛認為,從國內形勢來看,目前中國正處在向新型工業化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時期,新型城市群加速發展,要素進一步向優勢地區集中,從而形成特大、大型城市群!笆濉逼陂g的重慶,應將加速推進城鎮化、加速形成現代化新型城市群作為一項核心戰略予以重點突破,這樣才能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確立優勢地位。 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目標,對外環區域建設實行“擴城一盤棋” 市政府參事秦士由認為,重慶在推進現代化新型城市群的建設中,必須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對外環區域建設實行“擴城一盤棋”,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打造,形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國際大都市。這樣才能促進周邊大中小城市聚集和協調發展。 外環高速公路去年底全線通車后,標志著我市已進入外環時代。主城區的建設范圍由過去的500平方公里擴大到1000平方公里,主城區建設的“主戰場”已由過去的內環區域擴大到外環區域,那些以往受地理條件限制、發展滯后的外圍組團將逐步獲得均衡發展。 秦士由認為,外環區域的建設,現在還面臨著城市總體規劃布局尚不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建設用地需求與用地指標矛盾突出、現行城市管理體制不適應擴城發展需求等問題與挑戰。其中,涉及到的區縣就有10個左右。如何協調這些區縣“整體作戰”,是保證外環區域建設質量、建設水平的基本前提。 他說,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由市委、市政府站在“擴城一盤棋”的角度進行統籌協調,按照國家中心城市要求,全面實施外環區域發展規劃,并特別注意各組團城市形象、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功能的規劃和協調。整體謀劃道路、管網、水、電、氣供給和污水、垃圾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建設時序、資金籌措、市區責任分工及建設管理等問題,對關鍵工程要盡可能早安排、早啟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外環區域的健康有序發展,最大程度地彰顯城市的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 同時,還要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強化1000平方公里主城的交通樞紐、金融、商貿物流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主城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要格外注意的是,應加快金融、貿易、信息、服務、文化、教育等第三產業發展,優化經濟結構,增加農村轉移人口的就業空間;加強中心城市服務功能的培育,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要大力加強管理控制中心、金融中心、生產服務中心和先進技術中心的建設。惟有這樣,重慶才能在“十二五”期間奠定西部服務業之都的地位。 建成6個區域性大城市,架起6個戰略支點 11月25日,在市委三屆八次全會召開僅一個星期后,永川區就邀請一批國內和市內知名專家,就該區編制的《“雙百”大城市總體規劃研究》征詢意見。根據該規劃,永川將建成100平方公里、100萬人口的大城市,是原規劃的近兩倍。 “建設現代化新型城市群的難點在于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永川區委書記胡際權說,重慶要想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輻射、集散功能,就需要一個由特大城市、區域性中心大城市、大量中小城鎮組成的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協作的城市群。但永川等6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卻因城市規模小、產業優勢不明顯,難以發揮轉承聯系、次級聚散的作用,也難以為整個城市群的崛起提供戰略支撐作用。 他認為,究其原因,一是管理體制問題,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不像四川內江、瀘州等地級市那樣,有更大的管理權限和配置資源的能力;二是城市規劃滯后,原永川區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明確永川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只有52.92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56萬人,而永川現在的建成區面積已達48平方公里、46萬人口,城市發展空間受到制約,難以滿足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現代化新型城市群的需求。 《建議》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加大對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財稅支持力度,賦予更大的管理權限,實施重大產業布局傾斜,支持城市規劃建設和功能性設施建設,并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為主線,支持萬州加快建成第二大城市,提速發展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建成產業實力強、城市功能全、要素集聚多、內外開放度高的較大經濟體。 胡際權認為,這些舉措必將加速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形成4-6個百萬級大城市,使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區縣經濟的示范標桿作用、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帶動周邊縣城、中心鎮和小城鎮的快速發展,促進主城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有機連接、互動并進。 “圈翼”互動更為密切,生態安全更有保障 “‘兩翼’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城鎮化速度,已連續四年超過了‘一圈’地區!”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說,事實證明,重慶實施的“一圈兩翼”戰略和“一圈兩翼”對口幫扶機制,在縮小“圈翼”差距上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楊慶育說,2007年至2009年,“兩翼”GDP年均增長16.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區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40.3%,分別比對口幫扶前3年年均增速高6.1個百分點和27.9個百分點;“兩翼”與“一圈”人均GDP之比,由2006年的1︰2.51縮小到1︰2.30。 他認為,這一可喜變化的出現,“一圈兩翼”對口幫扶機制功不可沒。2007年開始,我市確立了21個“一圈”區縣與17個“兩翼”區縣結對幫扶、捆綁考核的制度。到去年底時,“一圈”對“兩翼”幫扶實物量累計近5億元,協助引進項目80個,協議總投資105億元;幫助“兩翼”累計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5萬人次,培訓教師、醫務人員共14833人,資助貧困學生25304人;“圈翼”間共計交流黨政干部、教師、醫務人員、科技人員、企業管理人才4789人。 《建議》提出,“十二五”期間,堅持把促進“兩翼”地區提速發展、縮小“圈翼”差距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構建“圈翼”互動發展機制,提高對口幫扶實效,推進產業園區多元共建、上下游聯進聯營等多模式、多層次產業協作,完善區域橫向轉移支付和異地投資利益分享機制。 《建議》還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加快庫區后續發展,加快庫區產業支持力度,加快庫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并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統籌考慮經濟發展、人口分布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筑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形成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為主體功能的農業地區和以保障生態安全為主體功能的生態地區。 楊慶育認為,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會使“圈翼”互動更為密切、“圈翼”差距繼續縮小,“兩翼”地區的生態安全也將更有保障。未來的重慶,不僅是長江中上游的經濟中心,也是長江中上游最大的生態安全保障區之一。
編輯:daodao712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