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綠色生態富裕新博興崛起
該縣突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主題,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近年來,全縣立足實際,區域化布局,深入推進林果—苗木、花卉—柳編兩大基地建設,南部鎮(街道)突出花卉種植、草柳編、家具制造主導,打造木材深加工產業,北部地區以喬莊、純化為中心,重點建設苗木、名優特經濟林等綠色生態基地。全縣有林地面積達32.2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11.6億元。
全縣速生豐產林面積18.2萬畝,產值0.8億元;經濟林8925萬畝,產值0.59億元;苗木花卉種植面積已達到5600畝,年產量1076萬株(盆),年銷售量800萬株(盆),年銷售額3600萬元,苗木產業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注重產業化經營,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培育扶持興博木業、京博紙業、泰元木業等龍頭企業發展,實施用材林產業鏈條延伸和品牌創建工程,著力提高產品加工營銷附加值,拉動林業產業增值、林區農民增收。全縣共有家具、板材等林產品加工企業496家,年產值近8億元,草柳編從業人員1.4萬人,年產值2.8億元,基本形成木材采運、制材、人造板、家具等規模技術化產業發展體系。
去年以來,該縣緊緊抓住綠化的發展契機,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公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見,將全縣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個林下經濟建設區域,因地制宜,科學指導林下經濟發展,確定一批重點鄉鎮(街道),走“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路子。全縣按照“適林、適種、適度、適地、適宜”的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堅持立體開發,著力建設林下經濟示范園區,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發展、集約化經營的道路。依托黃河兩岸林區、沿河溝渠生態林區、綠色通道區、特色經濟林區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推廣林禽、林畜、林特、林漁、林菌等發展模式,實現生態保護與興林富農協調發展,把林下經濟培育成為帶動林農增收的新增長點。目前,發展林下經濟示范園區15個,園區總面積達到4000余畝,綜合年產值達到5000余萬元。
林下經濟成群眾“搖錢樹”
今年春季,該縣利用春季造林的有利時機,全力抓好綠色通道、“三河兩水一湖”生態文化區、泰豐和益豐兩個萬畝生態林場、企業綠化及水系生態綠化等五個重點。高標準建設205國道、博臨路等5條國省道綠化,曹純路、喬博路等5條重點縣鄉路綠化;完成引黃濟青條渠、支脈河、北支新河等10余條生態防護林帶建設;營造碳匯林,深入開展“企業綠化年”活動,完成7660畝的企業綠化任務,穩定提升全縣林木資源保有量,逐步提高林木覆蓋率。去冬今春,全縣累計造林4.7萬畝,造林總量創歷史之最。全縣完成合格造林4.7萬畝,其中成片造林0.8萬畝;綠色通道0.6萬畝;企業綠化0.7萬畝,兩個林場總植樹2.6萬畝;新建農田林網6萬畝。
走進今日博興,城區林木蔥郁、花樹環繞、亭軒錯落,鄉間樹影婆娑、綠網如織,鳥語花香,儼然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綠色園林。去年以來,全縣林業的發展從造林“增量擴張”向“轉型提升”轉變,按照“保量、提質、增效”的造林思路,以林水會戰為平臺,大力開展城區綠化、綠色通道、農田林網、鎮村綠化、成片造林等綠化工程,搞好林下經濟,推動林業產業快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全方位打造生態富裕新博興。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安徽出臺綠色城市指標綠色生態將有評價標準
城市建設發展到底“有多綠”,今后將有科學統一的評分標準。記者從安徽省住建廳獲悉,《安徽省綠色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出臺,這是全國首部城市級別綠色生態指標體系,其中不少指標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詳細】
住建部:特色小鎮要特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
住建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要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要特在綠色發展,特在生態文明,要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區,保持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蓋高樓,傳承小鎮傳統文化、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詳細】
山東:支持綠色生態示范城區(鎮)建設
記者從山東省財政廳獲悉,為推動綠色建筑發展,促進山東省綠色建筑由單體推廣向區域發展轉變,2017年山東省級財政籌集資金1.2億元,大力支持綠色生態示范城區(鎮)建設。【詳細】
廣東:珠三角將成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
記者昨日從廣東省林業廳、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獲悉,廣東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70個、森林公園1086個。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之際,在廣州、東莞、惠州成功的基礎上,珠三角其余6個地級市力爭到2020年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的標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