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破解鹽堿地綠化難題
在山東省東營市,綠化植物種類日益增多,不僅豐富了生態類型與生物物種,而且破解了鹽堿地綠化難題。東營市建市之初,綠化植物僅有10多種,如今增加到566種,其中331個得到廣泛應用。
鹽堿地綠化堪稱世界性難題。為破解難題,東營市高舉科技興綠的大旗,專門成立了林業科研機構,先后與國家林業局、中科院、北京林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機構進行長期合作,獲得了《黃河三角洲重鹽堿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濱海鹽堿地草坪草引種建植管理技術研究》等10余項科研成果,30多項科研課題和發明專利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濱海地區鹽堿地綠化提供了大量的造林綠化樹種、積累了寶貴的理論研究經驗。
專門組建成立東營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協調、組織科研工作,著重整合林業科研力量,創造技術優勢,側重耐鹽植物研究,有的放矢展開科研攻關。建院以來,已累計承擔國家、省級項目26項,取得“困難立地造林技術研究”“耐鹽堿植物引進篩選及其配套技術”等10多項科研成果,技術推廣12萬畝。
自將鹽堿地綠化難題列入科技攻關以來,共完成市級以上科研項目30余項,取得“耐鹽堿植物引進篩選及其配套技術”“高效速生楊新品種及栽培技術”“不良立地造林配套技術”“條臺田、盲管、豎井、暗管、條田風車等抗鹽堿造林技術”“泥質海岸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建設配套技術”等2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高效速生楊新品種及栽培技術推廣》《絨毛白蠟優良無性系引進培育及產業化開發研究》項目獲得山東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目前,東營承擔、參與的國家、省級耐鹽植物研究項目達12項,正積極爭取在東營市設立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東營分院,專門開展鹽堿地改良造林和耐鹽樹種選育、培育研究。
在加強耐鹽堿林木種苗引進繁育工作方面,目前,全市耐鹽苗木社會育苗企業已發展到200多家,年出圃各類苗木2900多萬株,年產值近億元。
充分利用現有科研基地,力求發揮最大效益。目前,東營已建立了山東省林科院東營分院基地、東營市苗圃基地和珍果園基地,共640畝,收集引進耐鹽樹種種質20余科、160余種。通過指導、帶動社會力量參與耐鹽植物引進、培育,社會育苗逾3萬畝。其中,東營長河林業公司成立黃河三角洲耐鹽植物研究所,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建設500畝耐鹽植物研究基地;東營三明林業公司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展開了耐鹽堿楊樹的引進、繁育;河口區、利津縣、墾利縣、廣饒縣建示范園、樹立樣板苗圃,積極做好耐鹽植物科研載體建設;全市以“三網”綠化、沿海防護林建設、環城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為載體,大力推廣耐鹽植物研究成果。
在加大耐鹽品種繁育的同時,強化耐鹽品種的商品林建設。利用全市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的難得機遇,倡導、支持發展耐鹽堿楊、J172柳、杜梨、金銀花、沙柳、竹柳等商品林。
耐鹽品種也是東營生物質能源林建設的首選品種。當前,全市已在檉柳新品種選育與推廣上示范建設生物質能源林1000畝,輻射、帶動農戶發展10萬余畝。
在實踐中,東營探索出了條臺田、盲管、豎井、暗管、條田風車等六種鹽堿地改良造林模式,引進、選育出了東檉一和二號、園蠟一和二號、“冬紅”歐洲白蠟、J172柳、耐鹽堿楊、杜梨、金銀花、沙柳等160多個耐鹽優良品種,并在“三網”綠化、生態林場、沿海防護林建設中大力推廣應用,大幅度降低了綠化成本,加快了綠化步伐,促進了東營綠化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重慶豐都:47公里長江兩岸實現綠化全覆蓋
“現在的長江豐都段兩岸,都被郁郁蔥蔥的林木覆蓋了,看不到一塊裸露的田土?!?0月17日,說起長江兩岸的生態環境變化,豐都縣林業局產業中心主任潘登科十分自豪。近幾年,豐都補“天窗”、接“斷帶”,經濟林與生態林建設并重,縣境內47公里長江兩岸基本實現綠化全覆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詳細】
山東11市入選國家森林城市 生態綠化各有高招
記者從山東省林業廳獲悉,山東省日照市、萊蕪市獲新一批“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截至目前,全國共計137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