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審會議在華南植物園隆重召開
5月30日,《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顧問委員會及編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華南植物園隆重召開。洪德元院士、陳曉亞院士、科技部基礎司陳文君處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局苗海霞博士、科學出版社李鋒副總編,以及來自北京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武漢植物園、昆明植物園、廬山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沈陽樹木園、西安植物園、桂林植物園、廈門市園林植物園、貴州省植物園、湖南省森林植物園、石家莊市植物園、杭州植物園、重慶市南山植物園、華西亞高山植物園、深圳仙湖植物園等全國二十多家植物園和科研單位的40余位專家參加了會議。
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研究員首先作了《遷地栽培植物志》的報告,他對我國植物多樣性及遷地栽培概況、《遷地栽培植物志》的目的和意義、國外編研現狀、可行性分析、目前積累及進展、以及初步編研計劃等六個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他在報告中表示,該志將依據物種的“個體、群體實地栽培性狀的客觀性、用途的適用性、基礎數據的服務性”為指導思想;立足植物園引種栽培的客觀個體、群體和物種的生物學特征信息、物候信息、栽培繁殖信息及利用價值信息的收集整理,充分體現分類信息和引種采集信息;書中包含大量各類植物的莖、葉、花、果、種等彩圖;將以指南招標與專家推薦相結合方式進行編研,以科及重要屬成卷(冊),對現有遷地栽培大于100種的科和特殊類群(如水生植物、小科歸并等)進行編冊,初步預計成冊80-100卷(冊),計劃耗時10-20年。黃宏文強調,遷地栽培植物志的編研將充分利用植物園“同園”實地觀察比較的優勢,為植物分類學和基礎植物學的深入提供豐富翔實的活體植物生長發育特征數據,并可以促進植物相關產業的發展。
隨后的討論會上,陳文君處長表示,該項目與實施中的《植物園遷地保護植物編目及信息標準化》項目相互支撐,下一步要做更加細致的工作,更加注重科學性與數據的準確性,希望各植物園領導支持此項工作的長期開展,有關部門應該聯合支持這個項目。洪德元院士特別指出這個項目對植物保護具有不可替代性。陳曉亞院士認為這是植物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工作量大,要考慮網絡時代的特點。隨后,各位專家都充分肯定了這項工作的意義,并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該工作,他也紛紛發表意見和建議:要注重紙質版與網絡版同步發展,遷地志應與《中國植物志》區分開來,更加注重原產地、分布、物候、適應性、生長狀態等信息,需統一編寫規范和格式,探討適當的組織實施和工作機制。
最后,黃宏文主任為首屆編研顧問委員會和編審委員會的專家們頒發了聘書,會議由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任海主持。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雨后華南植物園珍貴的老照片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是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后為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現有正式員工323人,流動人員148【詳細】
華南植物園植物種質資源研究平臺落成
1月5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新實驗樓前舉行了慶祝【詳細】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開展極危植物水松研究
日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極度瀕危植物水松綜合保護項目獲得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立項。該項目由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瑞江負責,將聯合越南與老撾共同保護該物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