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指出,京津冀要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在當下認識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將如何發展?前天,記者專訪了多年來一直關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肖金成。
大范圍霧霾凸顯“一體化”急迫性
記者: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提了很多年。現在最高層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要求。當下,如何看待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義?
肖金成:說到急迫性,最明顯的是因為北京大范圍霧霾的出現。實際上,北京霧霾的形成,和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不合理有很大的關系,和北京市城市規模過大、機動車過多、空間布局不合理有密切的關系。
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北京市規模還會繼續擴大,“大餅”越攤越大;京津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河北和京津兩市發展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基于這些情況,最高層出面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力度也是空前的。
記者:如何理解中央這次提出“協同發展”的內涵?
肖金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前沒有提過。協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協調,一個是共同。首先是三家政府應該加強溝通,采取措施,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對接分工互補、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實現共同發展。現在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差距很大,特別是河北和北京、天津之間的發展差距很大。讓河北發展起來,這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首規委或可升級京津冀協調委
記者:你如何評價過去多年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水平?
肖金成:一體化沒有一個標準,不好用指標來評價。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存在協調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十二五”規劃提出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在此之前有關部門還編制過京津冀都市圈規劃,2006年開始編制,快十年了也沒有正式出臺。
記者:這種規劃和協調難度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
肖金成:原因很多,京津冀兩市一省區域范圍很大,其中有兩個直轄市,誰來協調?
記者:為解決協調難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成立一個更高層次的協調機構?
肖金成:如果有一個協調機構,當然更有利于京津冀合作。但是,京津冀兩市一省,長三角是兩省一市,還有一些跨省的經濟合作區域,甚至還有更大范圍的經濟區,是不是都要設立一個協調機構?這會有一個比照的問題。
京津冀如果建立一個市長聯席會議制度,京津冀加上河北下轄市,一起來協商,也是可行的。長三角就是這種架構。不過,聯席會議制度落實到京津冀,效果如何還不好說。
原來有個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帶有中央派出的性質,如果能把它變為京津冀協調委員會,由中央高層出面,提升其協調能力,這也可以作為一個選項。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北京城市新規劃: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北京新總規中的河北機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