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2020年京津冀城市化率或達70%
無論政府部門還是企業,打破了所謂的“一畝三分地”的思維的限制,著眼于整個京津冀地區,是面對未來的機遇、挑戰和思考時都必須具備的思維。
談趨勢
2020年京津冀城市化率或達70%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
今年國家層面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明顯有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京津塘規劃,也有別于“十一五”時的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前兩次可謂均以失敗告終。國家的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重點推進河北等區域的發展,這就把這個區域的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今年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更是把這個國家戰略進一步提高到重大國家戰略當中,所以我相信這次是高層重視、頂層設計,我相信這個規劃不會流產,而且會成為我們這個地區發展的重大的推動力。
當下京津冀地區正處在從規模驅動向創新主導的轉變階段,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經濟的發展水平、結構,布局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到2020年,京津冀區域的人均GDP將達到甚至超過2萬美金。產業結構將會轉變成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京津冀將全面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預計會占到GDP的60%。同時,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化率有可能達到70%。
在更大區域內謀劃產業鏈布局
北京市延慶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張遠:
區域發展的規律使然,要求資源和要素在更大的區域里面流動、實現配置,京津冀三個區域已經到了這個發展階段。同時,城市和區域發展到這個階段,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城市病,污染的問題,房價高漲的問題,倒逼區域發展道路革新。
我原來在北京市發改委工作,我們最愛說的一句話,要解決北京的問題,就要跳出北京看北京,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大的空間內統籌解決北京的問題,當時考慮的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F在,我們首先要重新認識北京的功能定位,不是所有的功能都要在北京、天津,也不是所有的功能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其次,我們的城市治理開發模式迎來一些挑戰,以前通過征地、開發、建設的模式可能難以為繼。另外,產業模式也會發生很大變化,產業鏈的布局需要在京津冀甚至更大的范圍來謀劃、發展。
踐行創新,解決三地產業功能
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張興勝:
踐行國家的驅動發展戰略,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過程中探索發展,理由有三,首先是創新自生的力量和中國經濟自生發展的要求,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確實有大量要素的投入,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凸顯出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遠遠比我們的要素投入更具有發展潛力。從這個角度來講,京津冀一體體的發展,只要是可持續的,有長遠生命力的發展,一定要擺脫過度的要素投入,污染排放,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道路。
其次是兩個創新驅動的戰略的實施,與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一起有助于解決三地共性的一些問題,比如嚴重的產能過剩,尤其是河北的傳統產業如鋼、水泥、玻璃。三地協同發展,一方面靠自身的功能的疏解和優化,另一方面也要靠產業的轉移、產業的提升以及產業鏈、產業體系的優化。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新不僅是尋求一個更加合理的產業結構,也是尋求獲得更加優越的功能布局。
再次,新時期創新驅動有助于城市保持長期的競爭力,此前有的城市靠資源,有的靠交通優勢而發展,未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是依賴產業本身的競爭力和功能的合理。
看城市 天津、滄州將強勢崛起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
未來京津冀地區的人口和經濟格局將發生重大的變化。過去的人口和經濟的重心都是在中部的平原地帶,在未來5-7年,京津冀地區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將轉向沿海地區,天津將會替代北京,成為區域甚至整個中國北方的最大的經濟中心。我預計,到2020年,天津的GDP將超過北京。
另外,河北滄州將會成為河北地區繼石家莊、唐山之后最為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而且到2020年左右,我相信滄州很有可能成為國家新思路經濟帶中部通道的一個重要橋頭堡。
天津東麗:吸引京冀科技要素
天津市東麗區委常委、副區長白鳳祥:
天津在國家戰略當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在最近的功能定位上,天津被確定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先進的制造中心,同時也定位為國際的港口和航宇中心。應該說金融機構的總部在北京,但是作為運營中心,天津正在積極爭取這樣的定位。天津和北京、河北省簽署了很多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備忘錄。 東麗區位于天津市區和濱海新區之間,區位優勢很好,交通很便捷,濱海國際機場坐落在東麗區,從京津高速東麗湖出口到北京的臺湖出口大約是105公里。這樣的優勢使得東麗區在產業發展方面迎來了很好的機遇,比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最近在東麗建了一個北方的審查中心,國家電網在東麗區建了客戶服務中心,北大附中的分校、北大第一醫院的分支機構、清華大學的科技園等都落戶東麗區。最近天津市委市政府把這100多平方公里確定為科研機構集中發展的區域,北京、河北的科技要素、創新資源都將會不斷地匯集到東麗區,推動當地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
北京延慶:延懷產業共同規劃
北京市延慶縣委常委、副縣長張遠:
我們和東麗區正好相反,他們是經濟大區,我們是經濟小縣,但是我們是生態大縣。延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當中,算是做得比較早的。延慶和河北的赤城、懷來,在三四年前就建立了三縣聯席會議,去年還和懷來簽訂了全面合作的框架協議,今年7月份又和懷來縣共同制定了全國首份的跨區域的產業發展規劃,對葡萄和葡萄酒產區進行規劃,三地發改委共同組織專家評審。表面上這是延懷河谷的葡萄產業規劃,實際上還涉及交通、市政、環保等規劃,總體規劃也得到了各方的認同。
在京津冀的經濟協同發展戰略中,我們重新梳理后發現延慶有諸多優勢。一是區域優勢。延慶離北京的德勝門約70公里,延慶縣城到懷來縣城近70公里,到赤城是80公里,到張家口是130公里,是北京和河北北部地區的交通節點;延慶還和張家口一起申辦2020年的冬奧會,高速公路、高鐵都將修建,交通將得到很大改善。二是延慶具有資源優勢,延慶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全域1000多平方公里都是水源保護地,森林覆蓋面積占到全境的60%,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八達嶺等。延慶還是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辦地,也將會對北京西部的園林生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未來,延慶將成為京津冀休閑、旅游、會晤,高端休閑的重要的區域。
公共資源 京津冀醫療合作正有序展開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
相對全國來講,北京的衛生資源等都處在領先地位,因此有很多外地人來看病。2013年,北京這座2300萬人口的城市,門診次數達到2.19億次,其中外地人員來京就醫為3211.5萬人次,主要來自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這其中河北占了25%,主要集中在北京周邊的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我們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北京朝陽醫院和河北燕達醫院的合作、醫生資質的認可等。我們跟河北有關部門已經簽署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見,也得到河北和天津方面的支持,比如有血液的合作協議和保障、共享和應急機制的協議。目前,兒童醫院與河北方面的合作也將陸續會有一些協議。除了依托政府資金的支持,我們也非常歡迎社會資本的支持,助推京津冀醫療衛生合作。
未來,需要做好三項對接工作。一是規劃對接,依據河北不同城市的特點,把北京的醫療資源引進、布局;二是政策對接,比如三地的檢查結果能不能互認、三地的醫生資質能不能互通,都需要化解和突破;三是合作操作模式,醫生醫療的合作不是遷醫院這么簡單,北京地區資源確實多,但承擔著很多重大活動的醫護工作,更要為北京2300萬的居民服務。河北、天津有很多比北京優秀的地方,反過來也可以考慮天津的醫學怎么樣支援北京,這是互動的,在互動中達成合作。
企業視角:以技術創新和協同帶動區域產業集成
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張興勝:
中關村已經孕育了大量的科技型企業,而且未來期望成為一到兩個戰略產業的發源地。京津冀一體化是中關村發展的新紀元,未來,中關村發展集團將從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主要的建設運營商,轉變為今后的科技產業的重要投資者和科技金融的主要的服務機構。
目前,我們除了本身的業務發展之外,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國際化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同步,一方面大量引進國際上最新的技術,最尖端、最前沿的創新團隊,使這些國際上的先進的技術,先進的創新團隊和文化,創新要素在中關村這個土地上更好更快地發展,使首都的創新功能更加彰顯,這種外溢的效應和輻射帶動的效應一定有助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整合和集成。二是中關村應該做更多的產業培育和引領服務。實際上,很多科技型產業的研發、銷售、管控在北京,甚至大量的制造也在北京。中關村從協同發展的角度上不可能不在北京,但如果京津冀有一個發達的交通設施,一體化的產業結構,一體化的研發和銷售,而且城鄉互動,將來可以像珠三角、長三角一樣,在產業協同、技術協同方面獲得更大的成效。
三是園區的建設運營和產業組織互動。中關村有16個園區,另外也在天津建設中關村科技園,這些都有示范的作用,我們是以企業角色從市場化運作方面進行產業的轉移、功能的優化的一些探索。像中關村發展集團這樣做法的企業在京津冀應該有很多,如果大家的力量和行為達成共識,那就會變成推動京津冀共同發展的洪流,這個洪流推動下的結果一定是雙贏的。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北京城市新規劃: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北京新總規中的河北機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