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園為何容易成為犯罪溫床
美國《新聞周刊》日本版3月5日文章,原題:從公園設計看日本與歐洲防范意識的不同 “犯罪機會論”認為,犯罪往往發生在“容易進入但難以被察覺的地方”,這一理論已成為全球防犯罪標準。然而,在日本,該理論卻未能得到廣泛應用。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于,日本歷史上并未發展出“城墻城市”的概念。而日本的城市設計恰恰是“容易進入但難以被察覺的設計”的起源。人類自1萬年前就開始建設城墻城市,但日本卻并未采納這一設計。其原因在于,當時的日本社會并未具備同樣程度的防犯意識或危機感。這導致了如今日本防犯措施的“孤島化”現象。
公園設計最能直觀體現犯罪機會論。其他國家在規劃公園時,都會充分考慮領地性(防止隨意進入)和可視性(防止隱蔽犯罪),并為降低犯罪的可能性采取針對性的設計。例如在較大的公園里,兒童游樂設施通常集中設置,并用圍欄圍起,以此將兒童區和成人活動區分開,形成“分區管理”。這種設計讓成年人若進入兒童專用區域,立刻會引起警覺。而日本的公園往往缺乏這些考量。在日本的公園里,空間會對所有人開放,游樂設施也分散在各處。因此,兒童和成人混雜使用公園,成年人站在孩子身邊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即便孩子和陌生人交談,旁人也不會覺得奇怪。這正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的漏洞。
其他國家的公園,在設計上與城墻城市十分相似,其共同特點是使用了圍欄。在城墻城市中,城墻承擔防御功能。而在公園里,這一功能被圍欄所替代。然而,日本與西方社會對“圍欄”的觀念存在根本性差異。
這種觀念差異在電影《藩籬》中也有所體現。電影名“Fences”(圍欄)在歐美語境中,意味著“保護與防御”。但在日本,圍欄往往被視為負面的象征。日本媒體曾將電影《藩籬》的主題解讀為“種族隔閡、夫妻矛盾、親子沖突”,而歐美主流解讀卻強調它是家庭保護的象征。這種分歧反映出日本和西方在防犯意識上的差距。
圍欄只是一個象征,但其背后的觀念差異,卻直接影響了城市規劃和公共安全。日本社會因未能正確認識圍欄的積極作用,使得許多公共空間成為犯罪的高風險場所。如果日本希望更有效地保護兒童,就需要重新審視公園的設計。(作者小宮信夫,朱迪譯)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法蘭西園林中的中國景觀
中國古代園林風格獨特,自成體系,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智慧。中國園林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而且還傳入歐洲,使歐洲園林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東方景觀【詳細】
北京亮馬河等多地城市更新項目“出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會長周嵐日前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受訪時點贊了包括北京亮馬河在內的多個城市更新項目,如南京的小西湖、蘇州的十全街、上海的田子坊、廣州的永慶坊等【詳細】
全國人大代表董月琳:挖掘“一花一城”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柳州工學院語言文化與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董月琳希望通過挖掘地方特色花卉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產業鏈,進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詳細】
政協委員戴斌:打造中國景區的國際范兒
“我們在對外推廣旅游目的地時,必須采用游客聽得懂的語言講他們感興趣的故事。”戴斌認為,中國景區的國際化升級方式要從“自我表達”轉變為“用戶思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