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城市 ![]() |
|
昆明:石林縣跨越發展系列報道之四
日期:2008-04-09 來源:昆明市人民政府 作者: 我要評論()
![]() 碧水綠樹環抱的石林縣城
![]() 彝鄉巧打“生態”牌
全市城鄉園林綠化及生態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后,石林縣委、縣政府迅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及時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政委、縣長為指揮長的城鄉園林綠化及生態建設指揮部,制定出臺了《石林彝族自治縣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鄉園林綠化及生態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強力推進生態美縣建設,全力以赴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生態縣,力爭把石林建成全國優秀生態旅游城市和國際知名精品旅游勝地。 “生態美縣”呵護青山綠水 園林綠化是重要的基礎設施,良好生態環境的第一資源,人居環境的第一要素。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早在2004年,石林縣委、縣人民政府就緊緊圍繞“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游勝地”的目標,在昆明市各縣市區中首次提出了實施“生態美縣”戰略,建設生態旅游城市的目標;2007年,又在全省各縣市中率先編制完成了生態縣建設規劃,以超前的眼光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2005年起,縣委、縣政府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生態美縣”建設,重點實施了石林風景名勝區120平方公里特級、一級保護區的原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昆石高速公路石林段、石林中路、九石阿旅游專線石林段等交通干線的面山綠化工程。 在城市,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機遇,圍繞“五創”目標,不斷創新投融資模式,先后投入5800多萬元對巴江進行了有效治理;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了日處理量達100噸的垃圾處理廠;投入2000多萬元實施了縣城主要街道生態文化改造工程;投入7000多萬元新建了城市11個文化廣場和生態園。截止2007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37%,城市綠地總面積已達226.19萬平方米,綠地率36.48%,人均綠化面積15.81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大氣污染指數達二級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達三類,用水普及率100%,水質合格率100%。去年,又采用BOT運作模式,投資3300多萬元開工建設日處理量達2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今年6月底可竣工投入使用。現在,石林已創建成為國家衛生縣城、在全省各縣中首家創建為“省級園林縣城”,一個“城在林中,村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旅游城市已初具規模。
在農村,縣委、縣政府以“羊進廄,樹上山”為目標,在景區周邊扶持建起了3個養殖規模在5000只以上的龍頭企業和一批高床廄養示范戶,對石林風景區的生態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實施 “一池三改”工程建設,目前,全縣農村已新建沼氣池1.3萬個,5萬余農民受益,每年可以減少燒柴2500余萬公斤,相當于每年保護了4000余畝山林,為每戶使用沼氣的農民增加了1500多元的收入;在九石阿旅游專線沿線,選擇了七個彝族村寨作為生態文化旅游村試點,連續三年每年每村補助10萬元的建設經費,幫助村民從保護生態的過程中獲益,目前,七個村的生態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均已接近尾聲并開始接待游客。
石林的生態建設,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凹纫鹕姐y山、又要綠水青山”,“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既要小康、又要健康”的生態文明理念,正在彝鄉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目標鎖定“國家生態縣” 從今年起,石林縣將按照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步建設,縣級統籌、屬地負責、多元投入,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依靠科技、突出特色、創新機制,加快建設、依法管理、建管并重等六項原則,“點、線、面”結合,整體推進城鄉園林綠化和生態建設。以縣城、鄉鎮集鎮、村莊綠化及石林風景名勝區各景區為重點,建設綠化精品工程;以公路、鐵路、河道、堤壩綠化為重點,建設綠化景觀工程;以黑龍潭水庫、團結水庫、月湖水庫等水庫徑流區為重點,建設綠化生態工程。全面實施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建設和縣域環境生態系統建設三年達標工程,生態村、國家環境優美鄉鎮、生態縣創建工程,城鄉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處置系統工程和“鄉村清潔工程”,采取植物、工程、保土耕作三大措施,實現全縣1719平方公里城鄉園林綠化全覆蓋,全面推進城鄉園林綠化一體化建設,形成公路、江河綠化帶連接城市、鄉鎮集鎮、村莊,面山綠化連接城市,城鄉園林綠化點、線、面網絡連貫,展現石林城鄉山、水、田、河、路一體的綠色生態美景,全力沖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生態縣,把縣城建設成融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于一體的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城市。 具體指標為:確保在2010年以前,完成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建設三年達標工程,達到國家園林縣城標準要求,綠地率達35%、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共綠地達9平方米以上。鄉鎮集鎮綠地率達2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33%以上,人均綠地面積達4平方米以上。自然村綠地率達22%以上、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人均綠地面積達5平方米以上。城市(城鎮)面山綠化率達85%以上,交通沿線面山綠化率達80%以上,全縣林木綠化率達52%以上?諝赓|量穩定達到國家Ⅱ級標準,優良級天數達標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縣城污水處理率達85%以上;縣域地表水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考核要求,縣城內河道無黑臭;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要求;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重點實施三大工程 一是綠化精品工程?h城以城市綠化、面山綠化、入城出城道路和江河綠化為重點,三年內完成建成區內舊城區改造,臨時、違法建(構)筑物拆除后主要用于園林綠化建設,新建1—2個公園;2008年縣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逐步實現按一級A標準收集處理。鄉鎮以道路綠化、小型公園、庭院綠化為重點,實現鄉鎮集鎮綠地率達2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33%以上,村戶綠化率達60%以上,鄉鎮道路綠化率達80%以上,鄉鎮江河溝渠綠化率達80%以上,集鎮面山綠化率達80%以上。村莊以鄉村道路綠化、河畔綠化、庭院綠化為主,實現村莊綠地率達30%、綠化覆蓋率達35%,進村道路綠化率達60%以上,溝渠綠化率達85%以上,村莊面山綠化率達85%以上。 二是實施綠化景觀工程。建設公路沿線防護林帶,建設石林中路10.38公里長的林蔭景觀大道,打造昆石、西石、昆河、九石阿旅游專線等公路境內段綠色景觀大道,高速公路兩側寬25米、國道兩側寬25米、省道兩側寬20米、縣鄉公路兩側寬10米、村公路兩側寬2米、縣城外環線兩側寬10米建成綠化帶,在鐵路沿線因地制宜建設10—50米的生態防護林帶。繼續實施巴江河道綜合整治,建設10—50米寬度不等的濱水游憩林蔭帶,形成沿江綠帶;完成水庫流域水土流失治理30.6平方公里,重點建設和保護黑龍潭水庫、團結水庫、月湖水庫等水庫徑流區河道。以農耕道路為基礎,建設農田防護林,寬度在2米以上的農耕道路的防護林建設達90%以上。
三是實施綠化生態工程。加強對重點水庫徑流區森林植被保護,提升綠化質量;全面啟動水源保護區生態村、環境優美鄉鎮建設工作;對城市(城鎮)面山、交通沿線面山進行綠化,增加森林面積,使城市(城鎮)面山綠化率達85%以上,交通沿線公路面山綠化率達80%以上。
2008年抓好十項重點 2008年,石林城鄉園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目標為,緊緊圍繞全縣造林綠化規劃、城鄉綠地系統建設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高水準建設石林中路景觀大道綠化,縣污水處理廠建設,昆石高速公路半截河至縣城段沿線綠化,東、西干渠河道綠化,昌樂生態公園和巴江三期工程建設,鹿阜古鎮改造,苗圃基地建設,縣城景觀綠化,縣城面山綠化等十項生態建設重點。制定全縣造林綠化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全縣城鄉綠地系統建設規劃、縣城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提升方案,對全縣生態建設規劃進行修編;年內編制完成鄉鎮綠化建設規劃,全縣農村田園綠化建設工作三年規劃;建立健全城鄉園林綠化及生態建設工作管理機構和執法管理隊伍;把城鄉園林綠化及生態建設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城鄉園林綠化及生態建設經費保障機制;全面實施縣城綠線管理制度。 在扎實推進國家園林縣城創建,繼續開展園林單位、園林小區評比等工作的同時,采取BT、BOT、BO、TOT等模式,利用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啟動實施生態縣創建、農村田園綠化建設、綠地系統三年達標工程、城鄉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處置系統工程和“鄉村清潔工程”、昌樂生態公園建設等工作。確保年內完成2個綠色機關、2個綠色社區、2個綠色工廠、2個綠色學校、80個綠色家庭、40個綠色庭院的創建評比;對轄區內古樹名木建檔造冊,對縣內所有公園、廣場、綠地實行永久性、強制性保護;新建以培育鄉土樹種為主的苗木基地2000畝;鹿阜、石林、長湖三鎮完成三分之一的行政村綠地系統工程建設;全縣綠化田地機耕道路10千米,綠化美化縣鄉公路80千米,在220千伏以上的高壓走廊下建設寬50米的防護綠帶;種植攀緣植物5萬株,拆臨拆違、建綠透綠10萬平方米,新增公園綠地面積2.8萬平方米,新增附屬綠地面積21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指標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一批生態村和環境優美鄉鎮;關停2個縣城、交通要道、河道面山“五采區”,完成縣城面山“五采區”植被恢復試點1個,縣城及昆石高速公路面山綠化900畝以上;完善縣垃圾衛生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設施;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級天數達標率達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80%。目前,各項工作已開始全面啟動。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