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人物訪談 ![]() |
|
訪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圖)
日期:2008-12-15 來源:世博網 作者: 我要評論()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上海世博會規劃方案的編制經歷了調研論證和園區規劃范圍調整、專題研究和國際研討、方案征集評審和綜合優化等階段,規劃方案逐步成型 2004年11月,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方案》; 2005年8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體規劃》和《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完成。 2006年7月,上承規劃、下啟建設和招展招商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城市設計》順利編制完成。 上世紀60年代初,城市設計作為一門區別于城市規劃和建筑學的獨立學科而誕生。它那種不同于區域規劃、建筑設計而富有特定內涵的創造性工作理念,始終貫穿于規劃與建設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之中,其對象不僅包括項目的立項與選址、交通組織與停車布置等各種專業系統,同時還包括開敞空間場所設計、人行步道設計、綠化植被配置、城市標志設計、古建筑文脈保護等其他軟環境系統。一項好的城市設計之菁華在于對人的關心,注重人的行為分析與心理感受,以人為本,創造出一個充滿情趣而又不乏理性的城市空間環境。 本期焦點欄目,將為您呈上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教授的獨家專訪,并向您展示世博會園區城市設計的菁華。 呈現世博會的精彩 ——訪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教授 2010年,在上海浦江兩岸、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場歷時184天的全球輝煌盛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在此舉行,中國將為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奉上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盛會。 為確保這5.28平方公里建設的精彩、成功,經過多方努力,《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城市設計》終于在近日精彩問世,從此,上海世博會園區的建設總體規劃,將由概念化、抽象化進入實質化、具體化階段。日前,本刊記者特別采訪了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教授。 從總體規劃到城市設計 我們注意到,這次出臺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城市設計》,在提法上不同于之前的園區總體規劃。兩者有何區別?吳志強教授用“承上啟下”一詞,為我們解釋了兩者的區別與關聯:“世博會城市設計承接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成果,通過規劃調整、方案深化、細部設計優化與亮點設計,實現園區規劃與園區建設、招展、招商工作相銜接,同時為即將開展的重點建筑與景觀的設計招標工作、各場館參展指南的編制工作提供專業性的技術支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承上,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原來總體規劃中有關整體空間中、在具體個性空間和某些局部空間沒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必須提出解決方案;二是世博總體規劃期間極其理性地考慮了園區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各大功能區的劃分及關系,到了城市設計階段,就特別強調回歸到人,也就是說如何展示給觀眾。 啟下,也分為兩個方面:規劃接下去要做的是啟動建設,首先啟動的就是建筑設計,接著是場地設計、基礎設施(諸如管道、管線)的設計,這些工作啟動之前必須有個總體的、形象的安排;同時,城市設計也直接為招展招商、各國自建館形象的統一控制作出指引。” 世博會園區的城市設計不僅包括項目的立項與選址、交通組織與停車布置等專業系統,還包括開敞空間場所設計、人行步道設計、綠化植被配置、城市標志設計、古建筑文脈保護等軟環境。而上海世博會園區城市設計正是本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來完美體現以上各種元素的。 圍欄區和城市實驗區最后確定 吳志強教授告訴我們,上海世博會場地包括圍欄區和非圍欄區,圍欄區收取門票,是世博會場館集中區域,包括各類展館和文化娛樂設施。非圍欄區內則建設配套設施,包括換乘中心、停車場、廣場、世博村等。這次設計中,圍欄區的范圍基本沒動,只是深化落實了原來的建造城市實驗區的想法。最后確定的圍欄區面積定為3.28平方公里,圍欄外的配套區為2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會特別設置了城市實驗區,這在世博會歷史上是第一次。在做總體規劃時,城市實驗區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具體落在哪里,浦東?還是浦西?都沒有定論,這次設計將城市實驗區劃入浦西圍欄區內。屆時,城市實驗區將帶領人們共同探討未來城市生活的模式,而且是通過具體的實物展示,而非理念的宣傳。它將成為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展館,吸引眾多的參觀者。 日均40萬人次形成一個“圈” 吳志強教授告訴我們,這次城市設計時,設計團隊充分考慮了兩個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說是兩道難題,并且反反復復做了具體的論證。 一個挑戰是參觀者的人均用地分配,這項工作做得非常嚴密。上海世博會將迎接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這對辦展、籌備、運行工作,都是巨大的挑戰。7000萬人次、184天,這樣的有組織的博覽會,堪稱史無前例。要完成這項任務,本身就是在創造人類的奇跡。7000萬人次,日均40萬人次,要容下這么多的人,就要求每個場館都要夠大;場館如果夠大,這就使館與館之間的距離變遠;距離遠了,這意味著觀眾一天走下來看不完所有的展館;看不完,就會再來,再來一次還是看不完,就會來幾次,這樣,游客人次就會翻倍;人多了,就要有更大的場館容納他們;更大的館就需要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地方就要用更多的時間參觀......聽起來,這就像個走不出的圈。怎么能破這個“圈”,這對上海世博會是個挑戰。這不是簡單做個加法增加點面積就行的。 另一個挑戰是,與往屆世博會相比,參觀人數增加了幾倍,園區面積擴大了幾倍,但各參展國和組織卻不可能因此就把自己的展館也相應擴大幾倍。所以必須在整體上有相當大的容量,在室外和其他設施里將他們容納進去。工作要做在前面,不能等參觀者來了之后再說。 必須跨越的3個閾值 走出這個“圈”、放大容量,有3個運行關鍵點。用吳志強教授的話講,就是要落實好3個重要的閾值;能夠跨越這3個閾值,就能承擔7000萬的參觀人次。 第一個閾值是將游客從上海與其他城市的機場、火車站、碼頭,運送到入園口,并讓他們安全有序地進場。 第二個閾值是進場后能盡快進館,盡量減少在展館門口的等待時間。日本愛知世博會按照預計的1500萬人次來設計,實際達到了2200萬人次,很多展館門口,游客要排隊等候,等候最長的需要350分鐘才能進入。園區內有200個館,一個館等5個多小時,一天能夠看幾個館?我們要盡量減少游客在門口的等待時間,盡快進館又是一個閾值。 第三個閾值是園區內服務設施的配備。就拿就餐來講,還是與愛知世博會相比較,超出預算人次的愛知世博會,就餐成了讓人頭痛的問題。上海世博會7000萬的參觀人次里面,應該有五六千萬是中國人,由于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用于就餐的時間要長于日本人,每個人用餐的時間長一倍,參觀人次翻4倍,這樣用餐的時間就是他們的8倍;日本人都喜歡吃家里帶來的飯團,我們不習慣這樣,這就又翻了3倍。因此,相應的設施如何匹配要預先設計好。同樣,廁所、醫療、應急措施等方面的詳盡安排,都是重要的問題。 吳志強教授介紹,他們為此做了十大系統設計,它們涵蓋了園區的方方面面,務求詳盡、細致。它們分別是:入園交通組織、園區人流分布、園區交通組織、高架平臺體系、廣場系統布局、配套服務設施、市政設施、地下空間分布、豎向系統設計和五大場館定位。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