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人物訪談 ![]() |
|
陸健健:生態功能是人工濕地建設的核心指標
日期:2009-01-05 來源:中國花卉報 作者:郭澤莉 我要評論()
近年來,各地城市濕地項目紛紛上馬,大型濕地公園落戶城市,不少居住區項目也以建設濕地水景為由頭,吸引消費者注意。日前,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健健教授指出,在要求城市濕地呈現自然優美景觀的同時,更要重視發揮其特有的生態功能,但目前我國城市人工濕地設計與建設中存在的三“不”一“沒有”問題,已成為制約城市濕地建設健康發展的障礙。 建設思想存在兩大誤區 目前,圍繞城市人工濕地建設存在兩個誤區。一種是純自然保育主義,這種觀點主張讓自然進行自我修復,不要人為參與,反對通過規劃設計建設濕地。另一種觀點是人定勝天。設計建造城市濕地像做水景設計一樣,對每一個細節都要進行設計,完全沒有自然的成分。 設計施工要克服三“不”一“沒有” 對于城市濕地設計與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陸健健將其歸納為三“不”一“沒有”——本底調查不清楚,設計不合理,施工管理不到位,沒有生態監測與反饋。陸健健說,濕地設計前期調查對于后續工作成功開展非常關鍵。如果不清楚原始資料擅自動工,很有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一兩年后濕地變干涸或成為臭水塘。這不僅是資源的嚴重浪費,此類項目動輒上億的建設資金,也會因此白白流失。而不了解周邊水系情況,也就很難采取恰當的建造模式,不利于濕地生態系統的形成和長久發展。 嚴格技術管理尤為關鍵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陸健健提出兩條建議,第一,建立專業的咨詢評估專家隊伍;第二,制定濕地工程技術手冊。這兩項工作都應由國家相關部門負責。“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向美國學習。他們不僅有專業的咨詢評估專家,從前期規劃、選址開始進行把關,設有專門的工程隊伍負責施工,還有工程手冊明確各項建設指標,到項目竣工后仍派遣專家進行最后評估,檢測是否達到原設計規定的生態功能。每一個環節都嚴格管理,確保工程順利實施。此外,在制定工程手冊時,也要考慮區域性特點,在明確原則性規定的基礎上,允許各地進行調整,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讓每一塊濕地發揮最佳的生態功能。”
相關內容: 陸健健 華東師范大學 終身教授 博士生導師 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從美國獲得生態學專業博士學位的生態學家;我國第一本濕地專著《中國濕地》的作者;為開創和推動我國濕地生態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20多年來一直從事生態學教學和科研,已培養博士10多人,碩士近30人;出版學術著作9部,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先后承擔國際合作,國家科技部,基金會和地方政府科研項目20多項,榮獲省部級一、二等獎五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領域: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功能、服務功能評估與價值化;以及濕地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恢復與重建。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人工濕地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