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文匯報:氣候變化:挑戰越來越嚴峻
日期:2008-12-12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偉男 我要評論()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標志的氣候變化,已經對人類提出了嚴峻挑戰。中國政府本著對人民、對全人類負責的態度,已經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回應。在1991到2005年的15年間,中國累計節約能源約8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約1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我們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一個多月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氣候變化對人類提出兩大挑戰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標志的氣候變化,已經對人類提出了嚴峻挑戰。宏觀地看,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氣候變化將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它可能導致物種變異甚至滅絕。例如,由于近年來冬季氣溫經常高于往年正常水平,導致某些需要冬眠的動物因感受不到寒冷而不再冬眠,一些候鳥不再南遷;但暖冬里照樣缺乏必需的食物,這些該冬眠不冬眠、該南遷不南遷的動物就可能面臨饑餓和死亡的威脅。氣候變化將改變慣常的降雨模式,導致降水量分布不均,部分地區的持續干旱與另一地區的洪澇災害同時發生,或者在同一個地區持久干旱與洪澇災害交替發生。氣候變暖還會導致熱浪、颶風、沙塵暴、強降雨等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猛烈地出現。被指導致了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和今年初我國南方大雪災的“拉尼娜現象”,就與氣候變化的大背景有關。此外,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日前公布了12種對人類和野生動物最致命的疾病,包括埃博拉、霍亂、瘟疫、昏睡病等,并警告說,隨著氣候變化,這些疾病將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總之,地球生態系統的異變最終將影響到人類的健康與安全。 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將對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其一,高山冰川快速融化,以這些冰川為水源的大江大河在最初若干年內可能洪水泛濫,待冰川完全融化后則又可能缺水和斷流,二者都將對相關地區人們的生活、生產構成嚴峻挑戰。若是跨國河流,還可能引發國際爭端。其二,許多地區的耕地、草場和林地退化,荒漠化加劇,糧食減產,因水、草、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日益稀缺而在不同族群、地區和國家間引發沖突的可能性上升。其三,南北兩極和大陸冰川的大規模融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部分小島國家將面臨滅頂之災,大島國家和更多國家的沿海地區也將遭受嚴重損失。其四,新型地緣政治沖突將出現,如最近加拿大、俄羅斯和北歐諸國開始競相對可能出現的北冰洋航道提出了主權要求,未來類似沖突也可能在南極大陸上演。其五,某些已有的地緣政治沖突可能復雜化,如在中東地區,因約旦河流量日益變小,沿岸的約旦、以色列等國需水量卻逐年加大,由此產生的水資源分配問題對本已復雜的阿以沖突來說,無異于火上澆油…… 努力形成節能環保的發展模式 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一樣,中國也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這可以從國內、國際兩個層面來解讀。從國內看,中國近百年來的氣候與全球氣候一樣,確實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就是氣溫升高,而且這種變暖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持續下去,這必將對我們今后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構成無法克服的環境約束;由于中國經濟和社會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粗放型增長模式有較強的歷史慣性,如何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過快增長,并最終大幅減少排放,將是中國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不得不面對的艱巨任務。從國際層面看,隨著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絕對值上逐年大幅增加,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明確承擔減排義務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地位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 中國政府本著對人民、對全人類負責的態度,已經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回應。黨和政府把建設生態文明確定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就提出并致力于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90到2004年下降了49.5%,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發達國家只下降了16.1%。我們把降低能源消耗、發展低碳能源、推進清潔生產、防治工業污染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萬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噸標準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噸標準煤,年均降低4.1%。在1991到2005年的15年間,中國累計節約能源約8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約1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上海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地處東部沿海地區,也面臨著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生態環境脆弱等現實威脅;它是我國碳排放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排放量在全國總量中占有較大比例;它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且與國外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具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所有這些意味著,上海理應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全國大局中承擔比其他地區更大的責任,作出比其他地區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氣候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