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源文化
淮河流域孕育了桐柏山豐富的山水資源,有豫南第一高峰太白頂、神奇逼真的“盤古神”、渾然開成的啟母嶺、飛珠噴玉的水簾洞、仙人擺布、淮河正源六盤谷等。秀美的山水曾引得許多名人墨客來攬勝探源,唐代大詩人李白寫下了“錄幽無前期,乘興不覺遠”的絕名,宋蔡襄有“東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前淮水春”的名句,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則熱切表達“他年淮源能相訪,桐柏山中共結廬”的強烈愿望。唐伯虎為“桐柏山畫卷”題的詩,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館。
盤古文化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紀》記載:“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神話傳說十分豐富,盤古山、盤古廟、盤古船、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建筑均在境內。傳說中盤古的寶庫也現桐柏豐富的地下礦藏相對證。中國著名神州學專家袁珂先生多次到桐柏山考察時確認:“桐柏山是中原盤古文化產生的中心”;春釉搭^的桐柏山才是盤古文化的原生地,是盤古文化的根,其他地方都是衍生地,淮河源為中原數不多的具有史前文明的地區。2005年,桐柏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盤古之鄉”,成立了全國首家盤古文化專業研究地,成為在全國叫響的一幅金字招牌。
佛道文化
為僧道所占,桐柏山也不例外。桐柏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太白頂據說漢時就建劉邦親筆提名的“保安觀”,金臺觀為南北朝時所建的五大道觀之一,“金亭翠闕”史為桐柏八景之一,當時南朝大文學家沈括寫的《桐柏山金庭館碑記》有很大影響。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真,目前境內的祖師頂道觀的香火仍旺。因此,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之一。桐柏山一地多寺,僅太白頂周圍就有20多個寺院,堪稱中州一絕。千年古寺水簾寺為河南四大名寺,現存有宋元佑年間重修該寺的碑文。1992年該寺方丈臨濟宗第四五代缽傳人印恭大和尚升座時,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僧大德云集于此,前來贈經致賀。太白頂云臺禪寺自該寺住持馬哈奈親受同治皇帝千佛袈裟和金鉤玉環后,一時名噪天下,僧眾達600多人,與普陀山齊名,有“南普陀、北云臺”之稱。 淮源的佛教文化影響海內外,高僧大德遍及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港澳臺及日本、美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和地區。
紅色文化
自20世紀20年代后,桐柏人民的革命斗爭史寫下了新的篇章。第2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革命蘇區,抗戰時期是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是解放區。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等對桐柏革命斗爭發過電報,作過指示。劉少奇、李先念、賀龍、關向應、王震、趙紫陽、劉志堅等都在桐柏戰斗工作。1955年授將軍銜的有150多人曾在桐柏戰斗工作,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桐柏建立過三個中央局、六個省級、九個地級、十二個縣級領導機構,先后有20多支黨領導的正規部隊在此作戰,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在桐柏犧牲的從省委書記到干部戰士2000多人,犧牲的積極分子、革命群眾1萬多人。目前現保存完好的革命遺址有110多處,其中,“七七工作團”舊址,中共桐柏區委機關舊址于2002年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榨樓中共鄂豫省委機關舊址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以桐柏革命斗爭歷史為素材的小說《桐柏英雄》改編成電影《小花》,映紅大江南北,桐柏縣名走向全國。1984年,桐柏被確認為蘇區縣,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自為“桐柏英雄紀念碑”題寫碑名的館名,F“桐柏英雄紀念碑”矗立城南,成為桐柏人民在革命戰爭中堅韌不拔、可歌可泣、頂天立地的英雄品質象征。
儒家文化
桐柏雄踞中國南北分界線,北望中原、南閱楚天,淮河之源,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點,得天獨厚的地理及人文資源蘊育了獨特的淮河源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在桐柏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積淀深厚。
經查史志,碑載及考古發現,桐柏自春秋戰國開始,儒家文化在桐柏這一地區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和重要的歷史地位。
1993年,南陽地區文物研究所和縣文化局、文管辦聯合發掘的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驗證了儒家文化在桐柏的起源和傳播;礊^廟是桐柏儒家文化傳播發展的重要陣地。秦二十六年,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北麓下、淮水脫潛見流的陽口(今淮源鎮),建立了有殿、廊、亭共526間,呈“宮室之狀”的淮瀆廟,自兩漢以后儒家文化成為歷代王朝官方的正統思想。桐柏文廟,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清幾經修葺增建。依照清志史載、圖示及遺址考古調查,桐柏文廟在當時已具相當規模,尊孔、祭孔活動達到之極。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首,是教育之道、王者之道、執政之道、為人之道、自然之道的人性感悟總和,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縣委、縣政府把文化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開明理念與智慧膽識,決定重修桐柏文廟,恢復歷史原貌,傳承儒家文化,此舉為大仁大義,天地共感知。修復后的桐柏文廟必將成為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用最直觀、最生動、最形象的實物教材,宣傳儒家“忠、孝、禮、義、廉、恥”思想,樹立儒家正氣,體現時代經倫,傳承文化精萃,弘揚傳統美德,構筑和諧桐柏產生巨大而深遠的作用。
桐柏縣是南陽地區唯一的蘇區縣,境內有革命紀念地百余處。
1、現狀文物古跡
桐柏縣現狀有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共計39處,省保單位有:中共鄂豫邊省委舊址、圍山城冶銀遺址、閔崗遺址、七七工作團誕生地、陡坡嘴遺址、中共桐柏市區機關舊址和大張畈冶鐵遺址共7處?h保單位32處。綜上概括:桐柏縣文物古跡的特點是歷史悠久,文物價值高,地上不多地下埋藏多,古跡不多文化遺址多等等。
2、現狀存在問題
(1)在一段時期內,由于沒有把 歷史文化的保護放在突出的地位,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指導思想不明確,保護措施不力,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古建、街巷、河道、水系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壞,一些遺址和自然風貌正在逐步消失,文物古跡面臨著有其名無其實的嚴重挑戰。(2)占用破壞文物古跡現象嚴重,見縫插樓,古建筑周圍插建現代建筑,如不及時搶救,一些古跡將遭到嚴重破壞。
(3)文物保護機構和保護管理條例不健全等。
3、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指導思想
①歷史文化自然風貌是以保護縣里珍貴的文物古跡,歷史文化遺存,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為重點,延續歷史文脈,繼承和發展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
②妥善處理歷史文化自然風貌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舊城的調整和改造要與歷史文化自然風貌的保護相結合,使新的建設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新舊建筑交相增輝。
③發揮桐柏歷史文化自然風貌優勢,發展旅游事業,使歷史文物資源更好地為旅游觀光和現代化建設服務,實現保護、利用和發展的有機結合。
(2)保護原則
①遵照國家保護文物古跡的有關規定,作好歷史遺存本身及周圍環境的保護。
②搶救整理已荒廢破壞的遺存,如淮瀆廟殿基遺址、孤峰山遺址、黃小莊冶鐵遺址等。
③保護古城街區的基本格局和低層建筑群的風貌,如信、桐、確縣委舊址。
④重點恢復某些有代表性、標志性的古建筑,如中共中原局舊址、中國淮河源民俗博物館等。
⑤確定歷史文化自然風貌的保護和控制范圍。實行建筑高度控制。
4 保護規劃
(1)文物單位保護
①古人類活動遺跡:包括回龍寺遺址、陡坡嘴遺址、閔崗遺址。
②縣城遺址:包括淮瀆廟殿基遺址、堯夫心安吟碑、桐柏縣第一個地下黨支部舊址等。
③廟寺:包括太白頂云臺禪寺、水濂寺、清泉寺和尚塔、祖師頂道觀、桃花洞寺院。
④風景園林:包括千年銀杏樹、古柏抱桐圖。
⑤科技遺址:大張畈冶鐵遺址、圍山城冶銀遺址。
⑥橋梁及其他:包括北寨石橋。
⑦民居:包括淮瀆廟殿基遺址等。
桐柏在城市建設改造中還努力恢復和保護歷史文化,對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重點加以保護。如淮祠舊址、“七七工作團”舊址,信、桐、確縣委舊址等的集中保存和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等文保單位的修復保護等;春釉疵袼孜幕菑牟┪镳^的設立、古戲臺的搭建到一些民間劇團的定期演出等入手,形成了一個個恢復和保護的系列舉措。目前,淮河源民俗博物館被中國文聯命名為“中國淮河源民俗博物館”,成為全國第18家冠“中國”二字的民俗博物館。盤古神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桐柏已發展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和韻味的現代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