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濕地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別再傷害地球之腎
森林能奉獻木材和堅果;草場可以圍獵放牧;沙漠里儲藏著豐富的石油……在實用主義者看來,除了蘆花水鳥給了文人騷客吟詠的情趣外,濕地實在是一無用處的。就連武俠小說里,泥沼里也常蟄伏著陰鷙怪異的隱者,伺機突襲自己的敵人。 也許正因如此,歷史上,濕地成了國土上人們最想改造的一部分。 雖然成功將北大荒改造成北大倉成為一代青年的豐碑,但是由此帶來的生態破壞卻一次一次懲罰著現在的人們。在我國,破壞濕地的教訓不是一件兩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提高草原載畜率和草場利用率,若爾蓋草原上開展了一場“向沼澤濕地要草場”的大行動,脫水的沼澤地非但沒有變成豐美的草場,反而板結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洞庭湖濕地、鄱陽湖濕地由于過去圍湖造田,致使當地生態退化,嚴重水患曾經不斷侵擾湖濱的人們。 可悲的是,這些教訓卻還不能給現代人足夠的警醒,一些地方傷疤未好就忘了疼,破壞濕地,或以保護為幌子讓濕地為經濟增長服務的現象還比比皆是。在土地資源十分稀缺的如今,沼澤里打上樁基蓋大樓,開進濕地建工業園的大有人在;還有些頭腦靈活者大打濕地的“生態牌”,濕地邊上建別墅,灘涂里面打野鴨促旅游的消息也不新鮮。甚至一些飽受洪澇災害之苦的地區,退耕還湖剛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開墾。 毋庸諱言,人口不斷增長的壓力讓我們不得不向地球不斷索取。在這些新需求被滿足的背后,卻是人類更多資源生態的負債。傷疤未好就忘了疼,有的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更多的卻是人類的短視與貪欲對地球更大的傷害。當人們的目光幾乎都被金融危機吸引之時,有識之士疾呼:人類最大的危機是生態危機——經濟蕭條了可以再次繁榮,但生態危機的危害不是幾年、十幾年,而是上百年,甚至很難逆轉。 濕地的興亡只是整個生態環境變遷的縮影。歷史不斷在證明,文明的興衰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連,曾經輝煌的古樓蘭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最終只能成為沙漠中的遺跡。但愿更多人能夠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不斷審視尚未愈合的生態之傷,保護我們的“地球之腎”,別再做自毀家園的蠢事。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