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動態|綠化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中國花卉產業發展面臨挑戰
溫飽是人類生存之根本,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帶下,人民已經解決了溫飽這一問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現設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和品味。鮮花這一商品,近年來日益走俏,成為走親訪友、節日慶典饋贈佳品。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種質資源極其豐富,幾千年的農耕歷史也為花卉業奠定了很厚的文化積淀,花卉業發展的先天條件非常優越,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花卉業的健康且可持續發展面臨不小的挑戰,筆者認為,可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花卉的地域性和時令性限制 物種,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花卉也不例外。拿中國持續已久的“國花”之爭來說,“牡丹”就因為是生長在中國北方的植物而不被一些人認同。不僅不同花卉分布有地域性差異,同種花卉在不同地區種植,觀賞性狀也有很大差異。譬如,杜鵑在中國北方,是叢生的小灌木,一般不超過半米高,而在中國南方,則可生長為數米高的小喬木,真是名副其實的“花樹”。地域性不僅會影響花卉的觀賞性狀,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生物檢疫,也影響了花卉的跨地區發展。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國”,不同地域對花卉的態度也是不同的。北方人喜歡的劍蘭,南方人由于方言發音類似“見難”,很不喜歡。歐美人把菊花這一中國人認為氣質高潔的花卉認為是“妖花”,死人專用,非常討厭。也就是某些人為因素也能導致某些花卉發展具有地域性。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說的就是花卉的時令性很強,花期很短。花卉這種商品不像耐用消費品,便于運輸和儲存,很容易就“無可奈何花落去”。而且,除卻花卉自身的時令性,花卉的銷售也存在時令性。譬如,一年一度的“情人節”,是玫瑰大賣的一天,一年只有一個情人節,對于玫瑰而言,一年只有一天這個高的銷售高峰。對于花卉業而言,是一個需要耐得寂寞的行業。需要耐得很多天不開張的寂寞,來迎接少數幾天的極大豐收。 2. 花卉種類和品種較陳舊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也是一個產業的靈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然而,中國花卉業的發展比較滯后,加上中國大量的野生種外流,使中國花卉業雪上加霜。中國的經濟基礎薄弱,也使得中國對花卉的重視程度不及對糧食、經濟作物的重視程度,這就導致了中國花卉種類的品種比較陳舊,難以和荷蘭等花卉大國相抗衡。而花卉業,自身是一個很復雜的企業。對于經營的花卉種類和品種陳舊的企業,花卉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走得是數量路線,薄利廣銷;而對于擁有新種類或新品種的企業來講,花卉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企業,以質取勝。只有花卉業對創新充分重視,花卉業的發展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以更加嶄新的姿態屹立于眾多產業之中。 3. 花卉產業自身定位不準 花卉產業是一個基礎產業。基礎產業的起點低,然而并不意味著沒有技術含量。一個沒有宏偉理想的人不可能獲得很大成功,一個沒有遠大抱負的企業也不可能在業內獨占鰲頭。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然而,目前的國內的花卉業現狀是,一批敢于闖蕩的農民投身于花卉業,創立了基業。但是,自身的知識儲備等因素,使得他們對自己公司的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目標并不明晰。國外同行先進的經驗、技術和企業管理模式,也是“春風不度玉門關”,不能做到為我所用。現代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發展太慢就是落后,停滯不前更是落后。因此,花卉產業的發展,要求企業領導首先放開胸襟,放眼全球,以博大的氣度和胸懷來面對世界,發展企業。 4. 花卉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新鮮血液以及科技投入的加大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勤勞勇敢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及其深厚的農業積累。這是我們深感自豪的,然而,這些經驗可能在另一方面成為我們發展的桎梏。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足以使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對花卉專業人才的尊重和使用,也是花卉業發展所必然做出的選擇。國家科研項目的開展,對花卉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科技成果可以用來用于實踐,然而,必須經過一個轉化的過程。恰恰是理論和實踐的鏈接這個環節的缺失或者薄弱,是花卉業進一步做大的“瓶頸”,從而使花卉業“上不來,下不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業化大生產的實現。 5. 花卉和園藝這一理念在中國還有待深入人心 中外由于歷史等文化差異,對待園藝(包括花卉)的態度大相徑庭。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受儒教影響,年輕時積極入世,宦海沉浮之后,有人看破紅塵,隱居山林,才縱情山水之間,才有“采菊東籬下”的淡然和灑脫。而且,“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深入人心,也使很多人認為從事體力勞動是“低人一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花卉業乃至農業的發展。在當今中國,不可否認,廣大農民還是受教育程度最低,最貧窮,最容易利益受到侵害的群體,這也不利于花卉業的發展。中國的花卉管理者,原來稱作“花匠”,“匠”這個字,本身多多少少就含有歧視的意味。 國外,由于中世紀的時間比較短,而且,比較崇尚自由平等的思想,對花卉等基礎的產業的重視程度比中國要高。特別是新西蘭、荷蘭等園藝業、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高,沒有農民為身為農民而自卑,社會上對農民也沒有歧視,花卉業和農業發展比較健康。很多國家由于人口密度小等原因,對園藝的熱愛體現在很多方面: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后花園綠化等。花卉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他們有機結合在一起。社會名流也許會親手割草、剪花,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生活樂趣,泰然處之,而國內,除了園丁割草剪花,其他人應該很少指染。 在中國現在社會,花卉已經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花卉業在中國的騰飛,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路漫漫”,不過,勇敢堅強的中國人一定能實現這個飛躍,使中國成為一個園藝大國,花卉強國。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