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沭陽縣采取立體繁育的方式進行花木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效益。
在沭陽縣新河鎮張磊的鑫業花卉園藝場筆者看到,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的七葉樹、合歡、五角楓等綠化苗木均采用立體套種模式。目前一年生的七葉樹、合歡、五角楓地徑分別約為2厘米、3厘米、3厘米,二年生的這三種苗木地徑為3厘米、5厘米、5厘米,而三年生的地徑則達到5厘米、8厘米、10厘米。據張磊介紹,三年生苗木就能出圃銷售了,這些同種間套立體種植的花木每畝年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如趕上行情好,畝收入甚至在萬元以上。
而在顏集鎮沙灣花木新村秦小超的蘇北宏泰花木基地,筆者則看到了雪松套種大葉黃楊和紅葉小檗、合歡套種貼梗海棠和灑金柏、臭椿套種大葉黃楊和榆葉梅等多種花木立體種植的模式。據秦小超介紹,這種立體種植繁育花木的模式,充分利用了不同花木品種的生態、生長習性,使這些花木互惠互利,實現長效與短效結合,畝均年收入在6500元以上,比一塊地繁育單一品種增收1500元以上,而且風險也比較小,真正做到了一舉多得。
根據沭陽縣實施的“立體繁育花木”的花木發展工程,各花鄉重點發展名優特色花木,而立體繁育則使名優特色花木的效益提升更加明顯。
據測算,2008年沭陽縣“立體繁育花木”的苗農人均純收入為5880余元,高于該縣人均純收入6個百分點,高于全縣農村人均純收入9個百分點。
進行“立體繁育花木”是沭陽縣發展超高效花木產業和建立花農增收長效機制的一項重要舉措。該縣在85個村確定了5個“立體繁育花木”示范村,通過名優化、專業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設,圍繞標準化、精品化、產業化對大規格綠化苗木、半喬木、彩色植物、藤本植物、小喬木、綠籬灌木、地被植物等產品進行高效繁育,同時建立完善專業合作社,發展“立體繁育花木”經紀人隊伍,引導苗農與龍頭企業、苗木科技服務單位進行產業聯結。縣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推動“立體繁育花木”工作成效顯著的花木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科技示范戶、花木大戶等給予適當獎勵,進一步促進了“立體繁育花木”向縱深方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