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動態|綠化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牡丹產業化一路蹣跚始迎希望
在數年規模擴張的同時,牡丹產業鏈各個環節持續積累力量、蓄勢待發;菏澤和洛陽兩地政府開始調整發展思路,不約而同地加大了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牡丹產業化這些年來一直是掛在業內人士嘴邊的口頭禪。2008年,洛陽牡丹花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洛陽牡丹盆花也進入奧運會場館。然而,這些機遇并沒有給國內牡丹產業帶來多少改觀,國內牡丹生產者依舊慘淡經營。牡丹產業化到底怎么了?政府、企業、科研單位面臨產業化的尷尬局面又是如何調整的? 一味上量 低質產品充斥市場 目前國內牡丹生產絕大多數集中在菏澤和洛陽兩地。近年來,為了擴大牡丹的種植面積,兩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農民種植牡丹。在洛陽,貸款貼息、建園補助等措施使得洛陽牡丹種植面積持續數年以每年近2000畝的速度遞增,目前達1.6萬畝;而菏澤自成立土地流轉交易中心、出臺土地返租倒包政策后,牡丹種植面積更是飛速發展,已突破10萬畝,其中僅種植牡丹的專業村就達三十多個。然而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牡丹產業化的道路未見清晰,反倒更為迷茫。 作為牡丹生產的主力軍,菏澤、洛陽兩地的農戶生產出來的盆花和切花沒有標準,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形象。2002年、2003年,洛陽市號召周邊農民種植牡丹,做大做強,并為此出臺扶持政策,當年就發展7000多畝,相當于過去十多年總和。但是,很多不懂行的人都投入到牡丹種植中,種植的品種、檔次普遍較低,3年過后牡丹開花,期待中的產業化熱潮卻并未出現,牡丹苗反而銷售困難。 春節的催花牡丹,低質化情況更嚴重。為了鼓勵農戶積極生產,洛陽對前往外地建催花圃、搞花展、盆花銷售等活動都有資金扶持,這雖然刺激了春節催花牡丹的銷售,但對于整體質量的提升并無作用。洛陽2009年春節期間催花牡丹上市量達30余萬盆,菏澤市2008年年宵催花牡丹達200多萬盆。但遺憾的是,春節上市的高質量催花牡丹仍然特別稀少。農戶依然沿襲地栽-上盆-催花的傳統模式,催出的牡丹遠遠達不到春季四五月份自然開花時的牡丹品質,價格根本上不去,每盆也就四五十元,難窺高檔年宵花市場。 沒有利潤,科技研發無從談起,生產者卻越來越多、量越來越大,形成惡性循環。洛陽天盛盆養牡丹是國內盆栽牡丹做得較好的企業之一,其催花牡丹批發價能達100元至150元,市場零售價300元以上。總經理張松峰說,這得益于多了15個月左右的盆養階段,即從地里起苗后,還要在盆里養15個月左右,根系更加健壯,花的品質和形態近于完美。他說,由于費時費工,普通農戶絕不可能多做這15個月的養殖。 科研偏微觀 產研結合太少 眾所周知,花卉的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工廠化步驟不可或缺。雖然牡丹的組培非常困難,但工廠化生產卻不難。然而,工廠化遲遲不見蹤跡。 張松峰介紹,一畝地能產牡丹小苗1萬株,兩三年后分栽可達五六萬株,完全可以滿足工廠化生產的要求。但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栽培模式沒有突破。中國花卉協會牡丹芍藥分會會長王蓮英認為,現在牡丹的栽培技術主要掌握在農民手上,但他們不會進行改變栽培模式的嘗試,而科研人員卻大多沒有介入生產中看似“簡單”的環節。目前僅在北京就有很多科研人員研究牡丹,但基本都集中于分子方面的研究,比如轉基因、組培等方面,關注生產的很少。她說,其實諸如容器栽培、穴盤育苗等種植方式都完全可以先行試驗,以便找出最優的生產方式。但主要著眼于論文,科研人員不愿在生產環節投入精力。 除此之外,牡丹品種研發與國外相比也很落后。目前國內盆栽、切花的專用品種太少,大部分采用大田栽培品種,表現難以出眾。據神州牡丹園負責人付正林介紹,日本的牡丹產業發達,在荷蘭市場上,同是兩分枝的牡丹售價是中國產品的2倍以上,主要是因為其產業化的每個環節都很完整。品種方面,白的雪白,黃的純正,每個品種動輒數萬棵,但國內純色品種不多,且種植量往往幾百棵都不到。基質方面,日本也先進許多。菏澤市文學園藝場負責人閆廣華長期從事種苗出口,據他介紹,日本出口牡丹種苗都用水苔為基質,不但重量輕,而且保水性能優秀。但國內卻沒人做這方面的研發。菏澤曹州牡丹園副總經理王汝昌介紹,國內市場沒有人研究牡丹專用基質,其實即便有了也難以應用。如果把栽培基質全部換成陶粒、珍珠巖等,成本將提高三四倍,再加上加溫等費用,以目前年宵每盆四五十元的批發價,肯定會入不敷出。 另外,牡丹周年化生產受限嚴重。一方面,由于牡丹是胚根、胚芽雙休眠,在夏天反季節生產必須進行30至50天的冷處理以打破休眠,要將牡丹苗分批放入冷庫。這樣一來成本非常高,一盆牡丹從生產到出花要100元以上,但目前牡丹批發價只是成本的一半;另一方面,市場推廣進展甚微。王蓮英認為,反季節栽培牡丹的市場不是很大,因為傳統的習慣就是在5月和年宵觀賞牡丹,要改變這個觀念需要時間。 誰來做推廣工作?大企業稀少,散戶種植者數量龐大,卻無力推廣。所以,一些有望打破季節性消費困局的項目,如案頭牡丹、切花牡丹長期含苞不發。牡丹盆花切花質量一直沒有本質提升,目前只能在外包裝上做一些改進,比如采用彩色包裝紙、彩盆,將栽培基質換成通透性更好的輕質盆土。 前景有望 政企研思路轉變 顯然,這些年來,在牡丹的發展過程中,種植地各級政府的推動作用舉足輕重。鑒于目前的狀況,兩地政府也開始調整,在新的扶持政策中不約而同地加大了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也讓人看到了牡丹產業化的希望。 據洛陽牡丹開發辦公室負責人金志偉介紹,辦公室下一步工作是重點扶持邙山花木種苗場、花木公司、先農公司、正林公司等牡丹生產的龍頭企業,鼓勵建立牡丹標準化種植基地,并給予資金支持,以促使牡丹質量的提高。據悉,新建的基地分為嫁接苗、分株苗、出口種苗、盆栽牡丹、花展牡丹種苗5大類,更為專業,不像以前混作一團。另外,政府還將建設冬季牡丹催花規范基地。基地配備高檔日光大棚,配置噴灌、滴灌、植物生長燈,統一提供專用催花基質、容器、花肥、激素等催花物品。 菏澤政府也不惜投入資金積極培育大公司。今年投資1.2億元改造曹州牡丹園,提高其園內各生產環節的標準程度。另外,牡丹干花、牡丹油等深加工的投入力度也會加大。 企業和科研單位也開始變得更為專業。張松峰目前正在研究牡丹無土栽培基質,其牡丹從種苗生產到催花所有環節均在大棚中,施肥、澆水都按照規模化生產進行。他說,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獲得較高的利潤,才能改變目前牡丹低質量的形象。他還建議,應該強化分工合作,菏澤地區是沙質土壤,種苗生長速度快,企業應優先考慮種苗生產,不僅供國內,還可以出口;洛陽在催花上有優勢,可以下功夫生產催花苗,直至發展到商品花出口。 今年,北京林業大學推出大量牡丹新品種,彌補了目前國內栽培品種花色的一些缺憾,而王蓮英的牡丹秋季露地二次開花項目也已驗收,對牡丹反季節栽培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她建議,除了以上生產模式的改變外,還應將切花、盆花、庭院栽培的品種分開,每個體系有專業的配套技術;科研單位應更多介入生產環節,幫助農戶進行生產技術改進。
編輯: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