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觀點評論|規劃設計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論過去十年中的中國當代景觀設計探索
鄉土景觀和地方文脈也被認為是傳統景觀的組成部分,對其關注超越了中國古典園林和風水在價值觀上的限制,作為客觀存在的,并與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的鄉土景觀被當作研究對象,俞孔堅、 王志芳、黃國平的《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一文,探討了鄉土景觀的含義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城市環境設計》雜志的2007年第三期發表了《鄉土景觀》專題,俞孔堅的《田的藝術:白話景觀與新鄉土》一文,倡導景觀設計師從田的藝術中吸取營養,創造豐產健康的新鄉土景觀,龐偉的《方言景觀——重新發現大地》一文闡述了景觀將重新發現大地,并為差異性、文化生態打開通道。王向榮、林菁在《魚塘上的公園與城市新區——2007中國廈門國際園藝博覽會園博園規劃》一文中表達了保留并利用鄉土景觀肌理的理念。 4.3 “當代性”理念的出現 作為對當代整體社會、環境、和文化問題的應對,新的景觀設計理念從幾個層面出現,同 時這些理念也是景觀設計的幾個顯著的“當代性特征”。 4.3.1 生態學的崛起 生態學在實踐層面介入景觀設計,并作為景觀設計的一個基本理論,是過去十年中中國景觀設計發生轉向的重要特征。《哲學走向荒野》是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所著的有關生態學及其倫理的著作,在此書中,作者闡述了西方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的哲學轉向,從人本哲學轉向生態哲學,并探討了生態倫理。在過去十年中,設計師所關注的對象從人的需求轉化為自然與人的雙重平衡,并試圖在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時更多地考慮自然的需求。生態學在當代景觀設計語境中表現為以下3個層面的實踐: 生態學方法與技術的介入,生態設計依賴于科學的場地分析和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包括生態技術的運用。在某種意義上,生態設計與藝術的表達存在著沖突,美國《景觀設計學》第四版的合著者Barry W.Starke 在《人類棲息地、科學和景觀設計》一文中論述了當代景觀設計應該“多一些科學、少一些藝術”的觀點。生態景觀規劃同樣是現代生態學引導下的實踐,俞孔堅主導的“反規劃”理論,引起關注和討論,其核心是景觀安全格局的建立,在城市“正”的規劃之前,首先進行反向的面向生態系統的規劃,從幾個不同安全級別的層面劃定不建設的區域,“反規劃”的出發點是物質城市的彼岸——自然,應對的問題是中國超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新空間與自然空間及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 生態學法則的運用,在實踐層面主要影響的是設計觀念。巴里·康芒納在《封閉的循環》一書中闡述了生態學的四條法則:每一種事物都與別的事物有關;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四條原則讓人們重新思考在大地上的創造,生態學法則在景觀設計語境中表現為人工元素介入自然空間的方式,其終端表現為“最少介入”, “最少介入”理念以審慎的態度對待現代社會的物質進步,批判過度的設計。吳鋼在其一篇有關“無設計”的訪談中表達了他對環境較少介入甚至不介入的觀點,這是較為極致的表述。在俞孔堅及土人團隊設計的“紅飄帶”中,“最少介入”得到辨析性的運用,這體現了設計觀念、立場與“策略性”。 生態學法則的延伸——對可持續中能源與資源的思考,在當代景觀設計中,其中突出的實踐是將景觀賦予生產功能,將第二自然介入到景觀中,俞孔堅設計的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景觀與廈門園博園中的蔗園、王澍的象山校園中對農地的保留和校園內普遍種植的燕麥,都市實踐在深圳翠竹公園中對農作物的利用,龐偉和廣州土人團隊在陽朔設計的“建在稻田上的酒店”等實踐體現了景觀設計對能源和資源問題的思考。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