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觀點評論|規劃設計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學者質疑北京建設世界城市 環境質量仍堪憂
不斷擴大和擁堵的北京能否承受未來發展之重 世界城市的基本要求是它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不僅是經濟上融入全球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要與世界接軌。面對更加公開、公平、開放、自由的國際化要求,北京的社會軟環境條件準備好了嗎? 處在“后奧運時代”的北京,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由此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潮,理論界更是在“如何實現”的途徑上聚焦。通過對北京城市歷史的研究,我們認識到,建設北京必須遵循科學發展的理念,尊重北京的城市發展規律,其中有很多問題應當予以深入思考和慎重對待。 “世界城市”不等于“世界的城市” 關于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經歷過無數爭論和幾番曲折。20世紀80年代,北京的城市性質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90年代提出要建設“在許多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04—2020年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發展目標確定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2008年奧運會之后,又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發展理念,強調北京的人文特色、科技創新能力和生態宜居性。在上述提法中,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國際都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是關于北京城市性質定位的共同點。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反映了人們對北京發展方向的新思考。 “世界城市”并不等同于“世界的城市”。世界城市是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環境下出現的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它把跨國公司總部、商業服務中心、國際金融中心、信息傳播中心等多種功能聚為一體,成為控制全球經濟的重要空間節點。20世紀后半葉,西方發達國家涌現了紐約、倫敦、東京等一大批這類城市。世界城市作為當代西方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成熟概念,有一整套關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量化指標體系,其中最主要的當屬對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響力,看它是否能夠引領世界的發展潮流。業已公布的有關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北京市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1865.9億元人民幣,約合1582億美元,人均GDP首破1萬美元;而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城市的生產總值都在五六千億美元以上,人均GDP也在6—11萬美元之間。即使與國際上公認的多個世界城市的人均GDP指標15000—25000美元相比,北京也還相差甚遠。面對如此大的差距,北京要想成為世界城市,勢必在城市功能上要求大幅度增強經濟實力、努力提高GDP以及經濟上的世界影響力。但這是否會引起北京城市定位的再度混亂?按世界城市的要求,北京還得重提“經濟中心”這個功能——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伴隨“經濟中心”的就是商業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性服務中心,還有信息中心、娛樂中心等等。這樣一來,過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和經濟建設高潮,會不會再次把北京的城市規模推向無限擴大之路?大而全的城市功能是北京需要的嗎? 以往的全能型城市建設對北京影響巨大 北京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是建設世界城市繞不開的難題,以往的全能型城市建設所帶來的環境和資源壓力及其后果,還在一直影響著今天的北京。有關統計表明,北京是嚴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全國人均水平的15%;在世界120多個國家首都中,排在100位之后,在國內也是40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之一,這顯然無法滿足北京城市大發展的需要。 北京的環境質量仍然比較差。現代化世界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一般在30平方米以上,而目前北京不足10平方米;近年來的大氣質量雖有明顯改善,但城區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均濃度,仍然超過國家標準的42%,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可以接受的區域臨界值的兩倍。眾所周知的另一個問題是:城市空間的無限擴張,導致北京的土地供應量達到了臨界點。在水源、能源、土地供應等方面已然極其緊張,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北京能夠承受未來的發展之重嗎?建設世界城市不同于舉辦一次奧運會,沒有可持續的基礎條件支撐,很難做到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北京的和諧穩定,直接關系到政局的安定、國家的安全。由此我們必須考慮兩方面的問題。 其一,在建設世界城市過程中,北京如何避免加劇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在歷史上,北京的建設總離不開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支援。過度集中往往意味著更加劇烈的分化,如果按世界城市的標準繼續強化北京作為“首善之區”的典型功能,它就會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吸引著周邊乃至全國的勢能向首都集中,同時也包括數量龐大的貧困人口。這樣,北京與其他城市之間、北京與周邊晉冀蒙等不發達地區之間、北京城市內部各區域和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擴大;教育、醫療、治安、福利保障等一系列巨大壓力接踵而來。與發達國家自然發育的世界城市不同,北京的進一步超前發展將會加劇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相應的矛盾沖突也將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其二,面對更加公開、公平、開放、自由的國際化要求,北京的社會軟環境條件準備好了嗎?世界城市的基本要求是它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不僅是經濟上融入全球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要與世界接軌。比如,戶籍開放、人口在國內和國際的自由遷移,新聞、信息、輿論的自由、公開、透明,個人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更高需求,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體系的發達、完善等,這些勢必給現行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帶來巨大壓力。這些問題如果不能通過平穩而有效的改革真正地解決,北京維持穩定的成本將居高不下。 引領世界發展潮流更加重要 從歷史上看,我國漢唐的長安、元代的大都等,大體上可稱為傳統社會的世界城市。今天提到世界城市時,往往以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為樣板,設計出若干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如GDP占全國的百分比,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影響,城市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等等,似乎只要達到這些指標,“世界城市”就大功告成了。但是,一個城市是否具有世界城市的地位,除了經濟水平之外,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輸出程度,引領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的水平應當更加重要。必須看到,北京在這方面雖有先天的優勢但也面臨著新的問題。 豐厚、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兼容并蓄、沉穩大氣的文化磁力,無疑是北京進軍世界城市的雄厚資本。然而,在全球一體化的現代經濟浪潮中,北京大多集中于傳統領域的文化優勢,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新的一輪世界城市的建設潮流中,這種挑戰會不會被再度放大?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和文化古都特色,早已使北京邁入了“世界的城市”行列,今天是否需要為了成為“世界城市”而放棄既有的個性和特色,去追求和紐約、東京等相似的面孔?我們是要規模和功能超大而全、繁華而緊張的城市,還是要有特色、有品位、舒適而高雅的城市呢?北京之所以成為首都,其特有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影響力才是決定其地位的核心。積極打造“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使其成為國際化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和宜居城市,似乎更切合北京的實際條件和發展需求。 那么,北京不能成為世界城市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憑借其中國首善之區的政治地位,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雄厚的科技、智力、人才資源,強大的文化集聚和擴散能力,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北京應該成為我國城市進軍世界城市行列的龍頭。只不過,北京不宜“孤軍奮戰”,一定要聯合發展環渤海、京津冀地區,依托天津、唐山等周邊城市分散世界城市所要求的各項功能,以京津唐城市群或城市圈的形式共同邁入世界城市之列。也就是說,要以建設“世界城市”為奮斗目標,但不能走城市功能的高度集中這條老路。北京城市周圍存在的“環北京貧困帶”客觀上也決定了北京不能獨自建成“世界城市”,必須走區域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曾經說過:物理學家如果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獎去工作,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同樣的道理,“世界城市”也是自然涌現、實至名歸的產物,而不是劃定若干指標后刻意“打造”出來的城市形態。在關注民生的根本宗旨之下,一個比較長遠、相對穩定的發展目標,以及切實可行、持之以恒的推進措施,對于北京的今天和未來應當具有更為關鍵的意義。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文濤 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編輯:daodao712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