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觀點評論|規劃設計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像對待文物一樣對待工業遺產
涅槃中重生 像對待文物一樣對待工業遺產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農業時代那些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比如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作為文化遺產來加以悉心保護,而對工業時代遺產的歷史、社會、科學、經濟及美學價值、情感價值等則長期地被忽視。 2006年4月,無錫舉行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上首次提出將工業遺產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來保護,著名的《無錫建議》拉開了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序幕。然而,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業遺產在拆與保、遺棄與利用之間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碰撞。有的缺乏對工業遺產的整體評價;有的至今尚未將其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有的甚至不知道寶藏就在身邊。 日前,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們集聚上海,“上海三實例”使與會者大受啟發。面對新形勢,如何法規地、有序地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專家們獻計獻策。 最擔心工業遺產在推土機轟鳴中快速消失 我國工業社會時代開始的時間不長,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工業場所只是生產加工和勞動就業的地方,而對廢棄或即將停產的工業場所,則更多地代表過時和落后,難以想像它們應該作為工業遺產而列入保護之列。 更有一些城市的決策者,認為從生產領域上淘汰下來的內容是廢棄物,是城市以及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包袱和障礙,應將它們徹底拆除清理。調查顯示,近20年間天津已有30%至40%的工業遺產消失。 始建于1936年的沈陽冶煉廠,盡管曾制定了詳細的保護和利用規劃,但最終仍然沒有避免被拆除的命運,讓很多專家惋惜至今。 武漢江岸車輛廠最后一輛蒸汽機車“上游1251”,被一家廢品回收公司以12.83萬元購得。為拆卸機車廢品、回收公司動用一班工人,費了一個星期,終將之拆除。類似的一幕,2007年在重慶上演,綦江縣松藻礦區的“上游0329”、“上游1148”、“上游1197”三輛蒸汽機車下崗后被當作廢鐵以40萬元賣給了物資回收公司。 北京八寶山公墓里有輛車,一直停在院里風吹日曬。這輛車曾“十里長街送總理”,可對它不知道怎么處理。因它占著一個車牌號。 據說,完全有可能申報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的“人民公社”的牌子,目前全國僅存兩塊。 有價值不是“破爛”,是文物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工業、國外資本工業,以及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在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遺產。工業遺產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審美啟智以及科研價值。這些遺存既包括工廠、車間、作坊、礦場等不可移動文物,也包括機器設備、工具、檔案等可移動文物,還包括工藝流程、傳統工藝技能等非物質工業文化遺存。 所以專家疾呼,工業遺產的滅失將導致文化遺產的斷層,將對城市肌理和個性特征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 “因為認識不到位,工業遺產更加‘瀕危’。”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教授認為,對于其他文化遺產,各級政府及社會公眾都已達成保護共識,并提出了規范的保護規則。但對工業遺產,至今還沒有人系統地研究它的價值,并進行系統的評價,更沒有標準、法規來保護它,因此工業遺產很容易受到危害。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同樣焦慮:目前,特別是一些傳統工業城市,尚未將工業遺產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缺乏對工業遺產的整體評價。存在著家底摸不清、法規支持不足等問題。 三實例 遺產在“涅槃”中重生 上海沙涇路“1933老場坊”。“在上海眾多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中,‘1933老場坊’頗受中外游客喜愛。在設計時,我們盡可能地恢復歷史原貌,已損毀的也要修舊如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1933老場坊”建于1933年,由原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機構工部局所建。它原為上海工部局宰牲場,4樓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流線復雜。留在這座建筑的歷史里,有遠東規模最大的一所宰牲場、中國食品出口公司上海宰牲廠、上海長城生化制藥廠……直到2006年8月1日,老場坊改造工程正式啟動。現在這里已成為上海最受中外游客歡迎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之一,其保護模式被稱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模式”。 上海楊樹浦路830號有一組城堡式建筑群,清水磚墻、嵌以紅磚腰線,傳遞著歷史信息的數字1921、1982等被標于建筑明顯處,昭示著其建造年份……它就是建于1881年的楊樹浦水廠,原名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現為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 據介紹,由于人口增長和城市發展,“楊樹浦水廠”原有的制水能力遠不能滿足市民生活和工商業發展的需求。在保持工業遺產原狀的基礎上,經過多年來的改擴建,制水功能不斷得到擴大。“目前供水量約占全市供水總量的1/4,滿足了近300萬市民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上海將楊樹浦水廠的保護模式總結為“原狀保護,延展功能,合理利用”。 被稱為“政府參與、改變功能、公益利用思路”的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則借鑒國際上利用廢棄工業建筑在市政改造中建為公共藝術中心的成功經驗,利用原上鋼十廠廢棄的高大廠房作為雕塑中心的展示空間。通過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我們看到了一處工業遺產是如何蛻變的。據悉,上海城雕中心建立之初,預算十年后取得回報,結果第二年就開始有了回報。如利用上鋼十廠廢棄鋼鐵材料設計制作的雕塑“廢鋼牛”,成本150萬元,現在有藏家愿出1500萬元收購。 上海經驗說明,“工業遺產不是城市發展的歷史包袱,而是寶貴財富。”更重要的是通過持續性和適應性的合理利用來證明它的價值,進而使人們自覺投入保護行列。” 世博會 工業遺產將獲三級保護 當上海世博會將選址引向城市中心后,如何有效保護并合理改建世博園區內的歷史遺址和工業遺產?這一問題便被人們普遍關注著。上海世博會園區跨黃浦江兩岸,這里有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廠、最早的外商紗廠、最早的煤氣供熱廠……它們不僅屬于上海這座城市,更屬于中華民族工業文明的印記。 與浦鋼公司隔江相望的江南造船廠,在此已143載,其前身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中國第一座煉鋼爐、第一艘機動兵輪、第一尊后膛鋼炮均誕生于此,它的附屬機構———翻譯館,翻譯出版過百余種千余卷西方近代科技書籍,帶動了“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近現代工業和科技的發展…… 根據規劃,世博園區內的工業遺產分三級進行保護:一是文物保護單位與優秀歷史建筑,二是保留歷史建筑,三是其他保留建筑。這些老建筑將被用于展館、管理辦公樓、臨江餐館、博物館等,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建設費用,也完成了從工業廠房到博覽業之間的轉換。屆時,江南造船廠中的老建筑將成為中國近現代工業博覽館,中國早年的發電廠南市發電廠將改建成依靠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發電的新能源展示館。 目前上海世博會已組織力量對園區內的優秀老建筑作歷史風貌的修復和防腐處理。其不但具有見證歷史的功能,還將與周邊現代化建筑和環境設施相協調,增添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交流等新功能。 新對策 動態保護與及時保護 目前各地在保護工業遺產方面進行了多元化的成功探索,但毋庸諱言,困難依然不少。上海市文物管理會副主任陳燮君在現場會上坦言:上海有4000萬平方米的老廠房,是近現代工業發展的見證。然而,目前有的廠房被閑置,有的廉價出租,有的甚至被拆除,開發成商品房。雖然上海相繼推出了田子坊、八號橋、創意倉庫等創業產業集聚區,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但與巨大的老廠房存量相比,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工作還有很大的空間。由于缺少法律保護,致使有的工業遺產在城市改造中面臨被拆除的尷尬。”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程師侯衛東分析,中國近現代工業企業大都占據城市交通區位較為優越的區域,“但它所帶來的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成為工業遺產研究和保護的難點和重點。” 為此,新對策應運而生: 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保護,與會的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王丹江說,“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既要重視工業遺產對于城市記憶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同濟大學阮儀三獻計說,我國工業遺產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國外城市曾遇到過的。英國伯明翰、德國魯爾地區等都是值得借鑒的經典案例。如德國魯爾,通過產業轉型,工業區內的舊工廠改造成了展覽館,起重架的高墻和煤渣堆被改造成攀巖訓練場,舊的煉鋼廠冷卻池成了潛水訓練基地,廢瓦斯槽被改造成富有太空意境的展覽館。重要的是他們保護的都不只是單個建筑,而是一片工業帶。所以,他建議,“保護和再利用時,應具有整體與局部的整體觀。堅持整體性原則,是為了從城市角度來評判工業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大家已注意到,土地資源的稀缺、大眾審美情趣的轉變,卻給重新利用工業遺產帶來了契機。福州馬尾船廠保留部分舊廠房和設備。1867年建成的船政繪事院(即船舶設計所),已成為廠史陳列館,通過沙盤、艦模、圖片等,展現了中國造船發展史、海軍建設史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廣東中山岐江公園堪稱國內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另一個成功范例。公園在始建于1953年的廣東中山粵中造船廠基礎上建設,適度保留了原有廠房和機器,并創造出現代人的休閑娛樂空間,使之成為一個公共性景觀。 對此,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認為,對于大型和特大型工業遺產,建立行業博物館,或設立工業遺址公園,從而達到整體保護的目的。他說,南方傳統工業區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運河形成規模布局,因此,可以結合這些地區的整治,依托其人文資源,以穿城而過的河道為軸線,修復沿岸廠房、倉庫、商鋪和其他歷史遺存,再現河道兩岸傳統風貌,形成工業景觀與河岸風光交相輝映的文化。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