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武漢大型工廠紛紛外遷,留下了一批老廠房、老設備。它們是這個城市的工業遺產,保留這些遺產,就是為城市保存一份記憶、一段歷史。然而這些破舊的廠房、廢棄的機器,又與城市建設、土地開發又存在矛盾,工業遺產究竟該如何保護?記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訪。
創意型產業,化腐朽為神奇
調查湖北工業遺產保護現狀后,武大教授趙冰說:“保護工業遺產,還是需要政府行為!闭撊绾伪Wo工業遺產?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博物館,然而記者探訪中發現,冰冷的展館并非工業遺產最好的歸宿。
在武鋼博物館,記者逗留了兩個小時,也沒有遇見一個參觀者。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也是一樣的冷清,館長顧璧階說,來參觀的人大多是學校組織的學生和外地來的交流訪問團,市民和游客很少自發地進來!耙Wo和開發工業遺產,只有博物館還遠遠不夠。”2007年顧璧階提出了一個宏大的設想,他希望將漢陽鐵廠原址建成一個工業遺址公園,除了建立博物館,還要利用現存的廠房和設備發展創意產業,與周邊的漢陽商圈、月湖和古琴臺景區、琴臺劇院等演出場館相結合,發揮旅游、休閑、娛樂的功能。
這些年來,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開放了,龜北路老廠房里的攝影機構、畫室、創意設計室慢慢多起來,這個設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今年,漢陽區政府正在這里籌建近代工業博物館,周邊的創意產業園也被提上日程!耙苍S,這里就是未來的武漢‘798’!鳖欒惦A說。
開發中保護,留下個個符號
方方的小說《中北路空無一人》,講述武重職工的生活。26日,走近中北路的老武重大門時,行人稀疏,小說中熱鬧的市井氣早已蕩然無存。大門里,左邊是新開發的樓盤,右邊是老武重廠區的門房,一新一舊,構成鮮明對比!白疃鄡赡,這里就什么都不剩了。那些紅磚房,還有六七年前刷新過的藍顏色廠房,早都已經賣給開發商了!币晃焕衔渲氐氖亻T人說。
在武重原址上開發的樓盤,保留了部分原廠區的廠房和設施,包括中北路上的武重大門、一個經過整修的火車頭和鐵軌、一間紅磚廠房、鑄造廠區的兩個大煙囪和一個儲藏機床鑄件的倉庫。記者看到,廠區的一排長長的空廠房,門窗早已脫落,一段段錯落的鐵軌從圍墻穿出。一位拾荒婦女指指旁邊的紅磚房,告訴記者:“聽說一個月后就拆,最晚也是六月份!
而在不遠處,毗鄰售樓部的大煙囪和火車頭,經過修整后,與一旁的新建筑倒也融洽。樓盤營銷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那個火車頭,全國有2140個,機身上的編號2012代表它的出廠順序。”
而據記者了解,漢口武漢天地、武昌藍灣俊園等小區內,也星星點點地保留著一些老武漢的工業符號。